[发明专利]液冷式车载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3510.1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9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强;刘健;李威;姜涛;宋江柱;张显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9/00;H05K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冷式 车载 电源 | ||
本发明属于车载电源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式车载电源,包括:液冷箱,设有导流壁和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扰流组件,设置在导流通道上,扰流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导流通道上;盖板,与导流通道之间形成导流腔,盖板设有第二电磁屏蔽导热结构;第一PCB板,设有第一发热器件,第一发热器件设置在第二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中;第二PCB板,设有第二发热器件,第二发热器件设置在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中。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与导流壁接触可将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带走;盖板上设有第二电磁屏蔽导热结构,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通过盖板传递到冷却液;导流通道内设有可旋转的扰流组件,能够防止产生局部湍流并调整冷却液的流动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电源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式车载电源。
背景技术
汽车的普及渐渐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节能和环保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题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及其相关的零部件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由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提高,动力电池电量提升,从而使用户对充电效率及时间有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车载电源交流充电一般为3.3kW或6.6kW,已经满足不了普通用户对汽车快速充电的要求,对于续驶里程500km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11kW、22kw甚至40kW的车载电源。随之而来的就是冷却需求的增加,使产品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为解决现有问题,满足整车交流大功率充电性能,需要更高换热效率的结构与其匹配。传统的液冷散热器采用分立式开发,同时内部为冷板形式,水道结构简单。散热效率低下,且水道内部易产生局部死水即局部湍流现象,同时对元器件布置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车载电源,以解决现有车载电源上液冷散热器体积较大、容易产生局部湍流而造成散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式车载电源,包括:
液冷箱,设有侧板、导流壁和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所述导流壁包括内外两层并形成导流通道,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与所述导流壁的外层面接触;
扰流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内;
盖板,连接在所述液冷箱的顶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导流通道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电磁屏蔽导热结构;
第一PCB板,连接在所述液冷箱的顶部,所述第一PCB板设有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向下设置在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中;和
第二PCB板,连接在所述液冷箱的底部,所述第二PCB板设有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导热结构中。
作为上述液冷式车载电源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
所述侧板对应所述进液流道设有进液口,所述侧板对应所述出液流道设有出液口。
作为上述液冷式车载电源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过渡流道,所述过渡流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流道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所述过渡流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流道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端;
所述出液流道的底面高于所述过渡流道的底面。
作为上述液冷式车载电源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渡流道内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扰流块,所述条形扰流块凸出于所述出液流道的底面。
作为上述液冷式车载电源的优选方案,所述扰流组件包括:
旋转底盘,所述旋转底盘至少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旋转底盘设置在所述进液流道,另一所述旋转底盘设置在所述出液流道;
水滴形扰流柱,若干个所述水滴形扰流柱排列在每个所述旋转底盘上;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3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