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6337.2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7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林江涛;樊亮;李永振;毕飞;魏慧;张岩;马士杰;张昱;张瀚坤;梁皓;侯佳林;周圣杰;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16C10/00;G16C20/1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罗文曌 |
地址: | 2500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改性沥青 相容性 设计 方法 | ||
1.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物改性沥青孔径达到上限和下限时,分别以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回归曲线,在两个回归曲线之间的区域确定最佳发育时间和最佳发育温度,聚合物改性沥青孔径的上限为1.8μm,下限为1.6μm,
包括以下步骤:
S1:在165℃-195℃温度范围内,采用至少两个发育温度进行聚合物改性沥青制备;
S2:以荧光显微镜作为观测工具,分别记录不同发育温度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孔径达到1.80μm、1.60μm所需要的发育时间;
S3:建立1.80μm、1.60μm孔径所对应的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回归模型,并绘制回归曲线;通过1.8μm对应的回归模型预估最低发育时间;通过1.6μm对应的回归模型预估最高发育时间;
S4:根据现场生产设备、生产任务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时间、温度的要求与限制,利用回归模型选择最佳的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参数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荧光显微倍数为200倍或400倍,采用蓝色激发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荧光观测样本的制备方法:将聚合物改性沥青样品经充分搅拌后浇注在载玻片上,室温冷却2-3min后,将盖玻片自然下落盖在沥青样品上,轻轻按压调整至水平,得到观测样本。
4.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物改沥青孔径达到上限和下限时,分别以掺量、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回归曲面,根据生产要求的改性剂掺量在两个回归曲面之间的区域确定最佳发育时间、最佳发育温度,聚合物改沥青孔径的上限为1.8μm,下限为1.6μm,
包括以下步骤:
S1:在165℃-195℃温度范围内,采用至少3个发育温度进行聚合物改性沥青制备,每个发育温度下包括至少3个不同的改性剂掺量;
S2:以荧光显微镜作为观测工具,分别记录不同发育温度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孔径达到1.80μm、1.60μm所需要的发育时间;
S3:建立1.80μm、1.60μm孔径所对应的参量、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回归模型,并绘制回归曲面;通过1.8μm对应的回归模型预估最低发育时间;通过1.6μm对应的回归模型预估最高发育时间;
S4:根据现场生产设备、生产任务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时间、温度的要求与限制,利用回归模型选择最佳的发育时间、发育温度参数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聚合物改性沥青中改性剂掺量为3.5%-5.5%。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荧光观测样本的制备方法:将聚合物改性沥青样品经充分搅拌后浇注在载玻片上,室温冷却2-3min后,将盖玻片自然下落盖在沥青样品上,轻轻按压调整至水平,得到观测样本。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相容性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荧光显微倍数为200倍或400倍,采用蓝色激发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63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