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0198.2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7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方蓉;张文学;谭豫卿;汪志斌;卢祥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4G2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回 缩锚具 一次 装顶反 支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包括限位板、外筒、内筒、支架、千斤顶和工具锚,所述支架为槽型结构,且凹槽底部具有通孔,且所述通孔周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内筒,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螺纹,所述内筒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用于推动所述限位板的所述外筒,所述限位板、支架、千斤顶和工具锚依次套设于钢绞线上,且所述支架的槽口方向朝向所述限位板,所述工具锚与所述钢绞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千斤顶用于张拉所述钢绞线。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低回缩二次张拉过程中,不仅减少传统低回缩二次张拉需要二次装顶环节,还能够有效控制夹片回缩和预应力束滑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工程经验表明,采用常规锚具构造、常规张拉设备及张拉工艺进行张拉时,在放张过程中会产生单纯夹片回缩和由于夹片不能很好地跟钢绞线同步回缩造成的滑移回缩,这使得短束预应力在放张过程中产生的损失高达20%-50%。为此有关学者和单位开发了二次张拉低回缩锚具,可降低因夹片回缩和钢束滑移引起的放张损失。但施工过程中需要两次安装千斤顶,而安装千斤顶的过程比较麻烦,浪费时间。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既可以达到防止夹片回缩、控制预应力束滑移的目的,又不需要二次装顶过程的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止夹片回缩、控制预应力束滑移、需要二次装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包括:限位板、外筒、内筒、支架、千斤顶和工具锚,所述支架为槽型结构,且凹槽底部具有通孔,且所述通孔周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内筒,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螺纹,所述内筒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用于推动所述限位板的所述外筒,所述限位板、支架、千斤顶和工具锚依次套设于钢绞线上,且所述支架的槽口方向朝向所述限位板,所述工具锚与所述钢绞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千斤顶用于张拉所述钢绞线。
进一步地,所述低回缩锚具位于所述支架的槽口一侧,所述低回缩锚具包括夹片、锚板和螺母,所述锚板为具有锥形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锚板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锚板外壁,所述夹片套设在所述钢绞线上,所述夹片与所述限位板抵接,所述外筒在所述内筒上向所述限位板螺旋靠近使所述限位板将所述夹片压入所述锥形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用于旋转所述外筒的盲孔,多个所述盲孔呈轴阵列式分布于所述外筒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锚板、限位板和内筒的高度之和小于所述支架的凹槽深度,所述锚板、限位板、内筒和外筒的高度之和大于支架的凹槽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锚板、限位板和工具锚均具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钢绞线的穿设孔,且三者具有的多个所述穿设孔均为轴阵列式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上穿设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夹片靠近所述限位板一侧端部的直径。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通过将低回缩锚具设于支架的凹槽内,通过将低回缩锚具与限位板、外筒、内筒、支架、千斤顶以及工具锚的结合,在低回缩二次张拉过程中,只需一次装顶,不仅减少传统低回缩二次张拉需要二次装顶环节,还能够有效控制夹片回缩和预应力束滑移,同时,该低回缩锚具的一次装顶反支座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01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