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5567.0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2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浒;冯博程;郑尊清;尧命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9/10 | 分类号: | F01L9/10;F01L9/40;F15B13/04;F15B15/1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滑阀 控制 可变 气门 机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组装机构,所述机构包括一个控制滑阀、一个双杆双作用液压缸、两个两位四通电磁阀、一个三位三通电磁阀、一个发动机气门、一个高压油源和一个低压油源;(2)对所述机构进行控制,控制方法为调整电磁阀的开启和断开时刻,从而实现气门升程和气门正时的连续可变。本发明控制灵活、适用范围广,能够实现气门开启、关闭正时和升程的连续调节,从而满足发动机不同运行工况对配气系统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多缸柴油机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的挑战。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化石能源、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质。因此,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备受关注。在政府出台的严格排放法规及各项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内燃机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内燃机的可变配气技术。与传统的固定相位、固定气门升程的配气技术相比,可变配气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内燃机的燃油消耗并有效控制尾气排放。此外,可变配气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带来诸多技术优势,如:改善发动机的扭矩曲线,增加低速扭矩;改善汽油机的怠速稳定性、降低部分负荷的节气门损失、实现无节气门运行;能够使先进的燃烧模式获得应用;能够实现压缩比可变、排量可变等。
涉及可变配气技术即可变气门技术的创新性研究由来已久。针对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配气相位可变机构、气门升程可变机构、全可变气门机构。其中,全可变气门机构根据其主要构成可分为以下几种典型形式:机电式、电液式、气动式、电磁式等。不同的机构形式分别具有以下特点:机电式全可变气门机构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但结构较为复杂、摩擦损失大;电液式、气动式可变气门机构结构简单、可变自由度较高,但是气门落座速度不易控制;电磁式可变气门机构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但能耗较高、易发热。
在以上几种可变气门机构中,涉及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涵盖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的设计、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控制方法的研究。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的设计所关注的目标为用尽可能简洁的结构实现更多的气门运动可变自由度;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控制方法的研究所关注的目标为控制气门运动末段的速度以降低气门对发动机的冲击、提高对气门运动控制的精确性、使气门机构能够满足发动机不同转速下对配气的需求等。只有将机构的设计和控制方法的研究相结合,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可变气门机构。
目前,涉及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设计的难点之一为如何降低气门的落座速度(即:减小气门回落时对发动机的冲击)。因此,为克服以上技术问题,设计电液式可变气门机构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多可变自由度、能够有效控制气门落座速度的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组装基于滑阀控制的可变气门机构,包括由上环柱和下环柱组成的凸形滑阀,在所述的上环柱的下部内壁上开有上环形槽,在所述的下环柱的中部内壁上开有下环形槽,在所述的下环柱的上部侧壁上开有一个滑阀出油孔;在所述上环柱的侧壁上开有与上环形槽连通的滑阀上进油孔,在所述的下环柱的侧壁上开有与下环形槽连通的滑阀下进油孔,在所述的上环柱的顶壁上开有泄压孔,在所述的下环柱的底壁中间开有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55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