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5121.X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9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马莉;秦红科;熊爱清;裴建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宣言律师事务所 11509 | 代理人: | 李知伦 |
地址: | 100162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絮凝 沉淀 给水 处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道、加药絮凝进水渠、混合池、絮凝池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加药絮凝进水渠连接,所述加药絮凝进水渠与所述混合池连接,所述混合池通过过水孔与所述絮凝池连接,所述混合池内和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机械搅拌器,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沉淀进水渠连接,所述沉淀进水渠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池连接;所述管道入口端设置有手动进水闸门,管道进入沉淀区后设置整流栅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为多个单元池逐级连接混合,絮凝池为多个单元池逐级连接絮凝;单元池之间用隔墙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混合池,包括四个以上的絮凝池,搅拌强度随絮凝体长大而逐格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与三角出水堰连接,所述三角出水堰与出水总渠连接,所述出水总渠与出水管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与所述三角出水堰之间设置有浮渣收集装置,所述浮渣收集装置通过浮渣管连接到池外浮渣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刮泥机,所述沉淀池底部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刮泥机的一端连接泥斗,泥斗通过排泥管连接到排泥渠,排泥管上设置有套筒阀,排泥渠连接到泥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格沉淀池的泥斗底部设置放空管,放空管安装于进水渠及排泥渠底部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是平流式沉淀池;给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集水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絮凝池中的絮凝时间为20~30min,絮凝池流速由大到小渐变设计,起端流速为0.5~0.6m/s,末端流速为0.2~0.3m/s;
在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1.5~3.0h。
10.一种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水通过加药絮凝进水渠进入加药絮凝工段的混合池,混合池内设置机械搅拌器,原水与混合池内与混凝剂混合、与悬浮物接触形成细小的矾花后进入絮凝池,絮凝池内设置机械搅拌器,使矾花形成大的密实絮凝体;混合池为多个单元池逐级混合,絮凝池为多个单元池逐级絮凝,搅拌强度随絮凝体长大而逐格减小;
絮凝池中的出水通过沉淀进水渠进入平流式沉淀池,通过进水渠分别向每格沉淀池配水,管道前段设置手动进水闸门,用于控制单格的进水量,管道进入沉淀区后设置整流栅板以保证沉淀区内水流的均匀性;
沉淀池通过链条式刮泥机将池底部污泥刮至沉淀池前端泥斗内,每个泥斗内的污泥利用静压方式通过排泥管排入排泥渠内,排泥管上安装套筒阀,用于调节排泥量的大小;排泥渠内的污泥排至排泥井内,然后通过潜污泵将污泥送至厂区内污泥处理设施进行后续处理;
沉淀池的水通过浮渣收集装置后,依次经过三角出水堰和出水总渠,最后经出水管道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512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