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相关方的电子票据的加密、解密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7643.5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29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丁旋;卢光宏;杨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14 | 分类号: | H04L9/14;H04L9/40;G06F21/60;G06F2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新知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7 | 代理人: | 马军芳;张艳 |
地址: | 10008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相关 电子 票据 加密 解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关方的电子票据的加密、解密方法和装置,其中,电子票据的加密方法包括:将电子票据中的字段信息,按照隐私权限拆分为所有人可见的第一类票据信息、所有相关方可见的第二类票据信息,以及部分相关方可见的第三类票据信息;对于第二类票据信息,基于对称密钥,对该类票据信息进行对称加密,并对所述对称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和/或,对于第三类票据信息,利用与其对应的各个相关方的公钥,对该类票据信息进行非对称加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能很好地满足实际业务的需求,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降低数据的冗余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加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相关方的电子票据的加密、解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化时代的到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财政电子票据(以下简称“电子票据”)的发展,电子票据正在逐渐替代纸质票据。电子票据的生命周期包括开票、打印、下载、报销申请和入账反馈等,每个阶段都对应着若干相关方,如开票对应交款方和开票单位,入账反馈对应报销单位。
然而在传统电子票据服务系统里,电子票据的每个阶段的信息都是明文记录的,这就导致了信息存在泄漏的风险,非电子票据相关方也能获得电子票据的全部明文,例如,系统管理者能查到所有电子票据明文;一张电子票据若经过多次报销,每个报销方也能得到其他报销方的所有信息。
目前流行的针对电子票据的加密方式一种是基于用户权限的,系统数据库中维护着所有用户的密钥的哈希值,电子票据按照业务属性划分成各个数据库表(开票信息表、报销信息表和打印信息表等),表中的每条记录都对应着相关方的ID(Identity document,身份标识号)。这种加密方式确实保证了单张电子票据的各个相关方的隐私数据隔离,但是数据依然是明文存储的,信息对于数据库管理者而言仍然是透明的,并且繁杂的数据库表难以进行维护,效率也很低。另一种是基于非对称加密的,每个相关方都用自己的公钥对电子票据进行加密,再传到数据库中,这种方式保证了数据存储的隐私性,但是数据库会存储每个相关方对应的电子票据密文,冗余量大,并且单张电子票据的各个相关方的隐私数据相互可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相关方的电子票据的加密、解密方法和装置,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能很好地满足实际业务的需求,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降低数据的冗余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关方的电子票据的加密方法,应用于电子票据的权限控制端,该方法包括:
将电子票据中的字段信息,按照隐私权限拆分为所有人可见的第一类票据信息、所有相关方可见的第二类票据信息,以及部分相关方可见的第三类票据信息,其中,所述相关方包括交款方、开票单位和报销单位;
对于第二类票据信息,利用对称密钥,对该类票据信息进行对称加密,并对所述对称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和/或,
对于第三类票据信息,利用与其对应的各个相关方的公钥,对该类票据信息进行非对称加密。
可选的,对于第二类票据信息,利用对称密钥,对该类票据信息进行对称加密,并对所述对称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包括:
随机生成对称密钥;
利用所述对称密钥对第二类票据信息进行加密,并分别采用各相关方对应的公钥,对所述对称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第一类票据信息对应的明文进行存储;
将第二类票据信息经过对称加密后的加密值,按照与对应相关方身份标识的映射关系进行存储,得到与第二类票据信息对应的密文列表,并将所述对称密钥经过非对称加密后的加密值进行存储;
将第三类票据信息经过非对称加密后的加密值,按照与对应相关方身份标识的映射关系进行存储,得到与第三类票据信息对应的密文列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7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