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及其授信、放款、还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1734.8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1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鄢小春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20 | 分类号: | G06F8/20;G06F8/34;G06F8/38;G06Q40/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华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8 | 代理人: | 梁金娟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贷 产品 并行 开发 系统 及其 放款 还款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及其授信、放款、还款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定义层、实现层和组件服务层,所述定义层用于定义产品模板和命令模板;所述实现层包括产品实现模块和命令实现模块,所述产品实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产品模板生成若干产品,所述命令实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命令模板生成产品的若干命令,所述组件服务层包括若干公共服务模块,用于运行除产品命令外的公共服务命令。本发明实现了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并行多产品的开发,且产品开发团队间互不影响并能够互相帮助,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融信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及其授信、放款、还款方法。
背景技术
个人信贷产品系统的架构的演进都是随着业务的增长不断演进,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最初时,信贷系统拥有的产品数较少,在在进行开发新产品时,单版本最多只有一个产品开发,主要关注点还是满足业务需求,每个产品都会单独新增单独的模块,并没有统一架构对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信贷系统的不断发展,新增产品速度变快,单版本需要并行开发多个产品,开发人员增多的情况下,原有的架构设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以至于不能满足并行开发的要求,造成银行很大的损失。新开发的产品需要兼顾原有产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代码冗余,而且易于出错,对产品的统一管理、架构统一设计已迫在眉睫。
信贷系统核心功能包含3个,即授信、放款、还款等。完成这3个核心功能即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产品开发工作,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会造成代码大量冗余、复杂,极不利于后期的代码扩展和维护,难以快速高质量并行开发多产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及其授信、放款、还款方法,适应于分布式系统部署,集成多种中间件,支持多种数据库,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能够完成贷款操作业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包括定义层、实现层和组件服务层,所述定义层用于定义产品模板和命令模板;所述实现层包括产品实现模块和命令实现模块,所述产品实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产品模板生成若干产品,所述命令实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命令模板生成产品的若干命令,所述组件服务层包括若干公共服务模块,用于运行除产品命令外的公共服务命令。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的授信方法,包括:
步骤1,采用网贷联机模块调用网贷授信接口;
步骤2,通过产品实现模块执行授信过滤器命令,经命令实现模块处理后返回执行结果至网贷联机模块;
步骤3,通过产品实现模块执行授信同步命令,经命令实现模块处理后返回执行结果至网贷联机模块;
步骤4,由网贷联机模块接收同步授信执行结果并推送至系统入口;
步骤5,通过产品实现模块执行授信异步命令,经命令实现模块处理后推送授信结果至系统入口。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2中,所述命令实现模块处理过程包括:从数据库中读取过滤器列表,并将其返回至命令实现模块,在命令实现模块内部根据返回的过滤器列表,通过反射执行过滤器命令,并将过滤器命令执行结果返回至产品实现模块。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3中,所述命令实现模块处理过程包括:调用同步授信实现命令,在命令实现模块内部执行授信命令,返回授信命令执行结果至产品实现模块。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5中,所述命令实现模块处理过程包括:调用异步授信实现命令,在命令实现模块内部执行授信风控规则,生成额度,同时更新授信信息。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贷产品多产品并行开发系统的放款方法,包括:
步骤1,采用网贷联机模块调用网贷放款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1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