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97846.0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5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霍立锋;丁冠东;韦秀波;曹明强;刘昭;李子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8 | 分类号: | G01V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薛平;周晓飞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底 节点 二次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通过对海底节点的地震记录的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进行多次旋转处理,并计算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均方根振幅;对多个旋转角度进行筛选,当旋转角度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海底节点旋转至炮检对方向所需角度;计算海底节点相对于炮点位置的方位角度;根据海底节点相对于炮点位置的方位角度和预计算的炮检距,计算海底节点的位置。本发明可最终可实现对海底节点位置的计算,与现有技术对比,不再需要大量的炮点资料参与运算,可有效避免因海底节点的频繁移动致使海底节点接收到炮点资料有限而造成海底节点二次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海底节点是一种地震采集仪器,每个节点是一个独立的采集单元。在海上地震采集中,海底节点启动后铺放于海底进行连续记录。海底节点一般由四个分量检波器组成,即水检分量、x分量、y分量、z分量。海底节点的内部安装有角度传感器,记录表示节点姿态的三个角度,即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和姿态方位角(yaw)。
海底节点的定位是海上地震采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后续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个基础。目前海底节点定位主要有声学定位和基于地震资料的二次定位两种方法。由于受船舶拖拽、洋流等影响,在采集过程中海底节点可能发生移动而偏离原来的位置,一方面这种移动是难以预测的,另一方面由于定位船舶数量的限制,往往无法及时对移动后的节点进行声学定位。因此基于地震资料的二次定位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海底节点的定位。
常规的二次定位方法需要大量的炮点资料参与运算,然而在海底节点移动频繁时,海底节点在每个位置接收到的炮点资料有限,因此导致常规的海底节点二次定位方法不能准确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方法,用以提高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准确性,该方法包括:
对海底节点的地震记录的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以预设的多个旋转角度进行多次旋转处理,得到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
根据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分别计算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均方根振幅;
根据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以及海底节点的地震记录的水检分量,计算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与水检分量的相关系数;
对多个旋转角度进行筛选,当旋转角度满足在该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的均方根振幅最大、陆检Y分量的均方根振幅最小且陆检X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与水检分量的相关系数为正数时,将该旋转角度确定为海底节点旋转至炮检对方向所需角度;
根据海底节点的姿态方位角和海底节点旋转至炮检对方向所需角度,计算海底节点相对于炮点位置的方位角度;
根据海底节点相对于炮点位置的方位角度和预计算的炮检距,计算海底节点的位置;所述炮检距用于描述海底节点与炮点位置的相对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装置,用以提高海底节点二次定位的准确性,该装置包括:
旋转处理模块,用于对海底节点的地震记录的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以预设的多个旋转角度进行多次旋转处理,得到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
均方根振幅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旋转后振幅值,分别计算每一旋转角度下陆检X分量和陆检Y分量的均方根振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7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