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9251.0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5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占军;曹佳雯;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8 | 分类号: | G01N27/48;G01N27/327;G01N27/30;G01N33/53;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徐素柏 |
地址: | 22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化 纳米 修饰 标记 电化学 免疫 传感器 及其 分析 方法 | ||
1.一种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首先按如下方法合成中空红毛丹状的硫化铟(In2S3)纳米微球:偏苯三甲酸、硫脲、硝酸铟、9.5 mL二次蒸馏水、0.0365 gCTAB混合搅拌均匀后,转入聚四氟乙内衬的反应釜中,于110~130℃反应10~12 h,于反应釜内自然冷却至室温,分离反应液中的沉淀物,分别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各洗涤2~3次,最后于60~80℃条件下真空干燥10-16 h,得淡黄色的中空红毛丹状的硫化铟纳米微球;其中,本步中,偏苯三甲酸、硫脲、硝酸铟和CTAB的摩尔比为1:50:1:1;
第二步,利用链霉亲和素将硫化铟纳米微球生物功能化并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通过链酶亲和素对生物素的特异亲和作用,将生物素化的抗体固定于功能化界面上;再用牛血清蛋白封闭得到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步分以下分步聚完成:
2.1将中空红毛丹状的硫化铟纳米微球超声分散于二次去离子水中,得到硫化铟纳米微球的悬浮液,再将硫化铟纳米微球的悬浮液与壳聚糖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分散均匀的混合液;再将混合液与链霉亲和素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生物功能化的硫化铟混合液;
2.2将玻碳电极先用氧化铝粉抛光,用二次去离子水冲洗掉残留的氧化铝粉后,然后依次用乙醇和二次蒸馏水超声清洗玻碳电极,最后在氮气保护下吹干得到清洁的玻碳电极;
2.3取步骤2.1中制得的生物功能化的硫化铟混合液涂覆于步骤2.2中所得的清洁的玻碳电极表面,并置于4℃条件下低温至晾干;
2.4在步骤2.3晾干后的玻碳电极表面滴涂生物素化的抗体,室温下反应40~60min,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2.5用牛血清蛋白溶液封闭步骤2.4得到的玻碳电极表面,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得到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2.1步骤 中,硫化铟纳米微球的悬浮液的分散浓度为1~2.0 mg/mL;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1.5%,链霉亲和素的浓度为150~200 μg/mL。
4.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生物素化的抗体浓度为2 μg/mL;步骤2.5中牛血清蛋白溶液质量浓度为1.0%。
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 ~ 4 任一项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取若干个所述基于硫化铟纳米微球修饰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分别在不同已知浓度的抗原温育液中温育30~60 min;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B.分别以A步中温育后的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辅助电极,铂片电极作为对电极,在硫堇测试液中,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检测电化学信号,分别输出各不同已知浓度的抗原电流信号曲线;
C. 以各已知抗原的浓度值为纵作标,以步骤B中输出的各已经浓度对应的电流信号曲线的峰值为横作标,描点拟合抗原免疫检测标准曲线;
D.按步骤A和步骤B的过程,进行未知抗原浓度的电化学免疫分析,输出电流信号曲线,以本步中的电流信号曲线的电源峰值为纵作标,描点步骤C中的抗原免疫检测标准曲线,确定未知抗原的浓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温育液包括体积比为2:1:22的待检测抗原溶液,与待检测的抗原对应的HRP标记的抗体溶液以及0.1mol/L的PBS溶液混合而成,待检测的抗原对应的HRP标记的抗体溶液的浓度为1~2 μg/mL。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硫堇测试液的pH为7.0,包括硫堇、H2O2和PBS溶液,其中硫堇的浓度为0.5 mmol/L和过氧化氢的浓度为5.0 mmol/L, PBS溶液的浓度为0.1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925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