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6363.0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3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董智;孙占祥;侯志研;尤晓东;董俊;邓林军;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 |
代理公司: | 沈阳铭扬联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1 | 代理人: | 吕敏 |
地址: | 11016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秸秆 错位 还田 种植 方法 | ||
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属于玉米种植技术领域。步骤为:在收获玉米穗的同时秸秆不粉碎直接整秆顺垄覆盖于地表至春播前;玉米播种前3‑5天进行秸秆集行,形成待播种植条带与秸秆全覆盖条带相间排布,其中待播种植条带播种两行,秸秆全覆盖条带为空行,不播种;选择距秸秆覆盖边缘距离L1为15cm处开始播种,种植2行玉米,空1行,其行间距为L2,形成L2、2L2的大小行,小行距中无玉米整体秸秆,大行距中整体秸秆覆盖率为70%以上;种植株距为传统株距的2/3;来年进行种植条带与覆盖条带互换,实现秸秆错位还田及土壤部分休耕轮作。本发明在符合农艺规定的同时保障农机作业可行性,实现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玉米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覆盖还田是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覆盖条件下的全程机械化高效播种、播种出苗整齐度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生产中的秸秆覆盖还田大多与玉米机械收获同步进行,机收的同时将秸秆打碎并覆盖地表,若无特殊农艺要求,秋收后至播种前保持自然状态,春播时直接免耕或少耕播种完成保护性耕作的耕种环节。然而东北西部尤其是辽宁西部地区,冬春季节6级以上大风频发,粉碎的秸秆容易吹蚀砌堆,影响地表秸秆覆盖度,进而降低防蚀保墒效果,而且成堆的秸秆影响耕种机具的通过性,另外秸秆覆盖不均匀性还直接影响地温,进而影响出苗快慢,形成长势不一的“老少苗”,影响玉米产量。秸秆整株卧秆覆盖方式不但可以稳固田间玉米秸秆,还可以节省玉米收获机械近一半的动力(关闭收获机还田动力的部分而节省的农机动力输出),卧秆覆盖的防蚀保墒效果及节本效果更加显著。秸秆整株卧秆覆盖将会成为辽西北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中的核心技术要素。本发明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对种植技术模式、玉米条带种植的位置、覆盖条带与玉米种植条带间的距离均做了明确的农艺规定,按相关标准操作不但可以保证机具顺利作业,还可以实现玉米种植条带无秸秆覆盖,保证出苗的整齐性及长势一致性,又可以实现覆盖带固土保墒提高玉米幼苗抗逆性。实现玉米种植轻简、规模、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玉米收获后秸秆覆盖还田防蚀保墒、播种时秸秆归行免耕直播,是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中的常用方式,但玉米种植时因播种条带距离秸秆覆盖条带的远近不一,耕种后在风力的作用下会有部分秸秆覆盖苗带,进而影响地温造成出苗不一的现象,另外,秸秆压苗也影响玉米苗期生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它通过限定玉米秸秆覆盖条带宽幅、粉碎条带宽幅、播种条带距离粉碎条带的位置及年度错位还田,在符合农艺规定的同时保障农机作业可行性,实现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秸秆处理
在收获玉米穗的同时秸秆整体顺垄覆盖于地表至春播前;
S2:设置种植条带:
玉米播种前3-5天进行秸秆集行,形成待播种植条带与秸秆全覆盖条带相间排布,其中待播种植条带播种两行,秸秆全覆盖条带为空行,不播种;
S3:播种位置
选择距秸秆覆盖边缘距离L1为15cm处开始播种,即:玉米种植条带距两边秸秆覆盖条带L1均为15cm,种植2行玉米,空1行,其行间距为L2,形成L2、2L2的大小行,小行距中无玉米整体秸秆,大行距中整体秸秆覆盖率为70%以上;
S4:种植株距
种植株距为传统株距的2/3,即株距由传统的30-39cm调整为20-26cm。
S5:错位还田
来年进行种植条带与覆盖条带互换,实现秸秆错位还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未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63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