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及其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5551.3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1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朱美芳;陈姿晔;李世煌;相恒学;谢继华;胡泽旭;刘幸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3/147 | 分类号: | D04H3/147;D04H3/007;D04H3/011;D04H3/018;D01D5/32;D01F8/06;D01F8/14;D01F1/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3 | 代理人: | 左燕生;苏兴娟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聚酯 双组份 纤维 及其 纺粘非 织造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聚酯分子链中填充端帽官能化的改性碳纳米管,通过共混造粒,制得聚酯复合物;
S2、将聚酯复合物与聚烯烃加入纺粘设备,经喷丝板生成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
步骤S1中,所述改性碳纳米管的端帽具有长链烷基酯/胺改性结构,所述长链烷基酯/胺中至少包括八个碳;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酯质量的0.1~2%;
所述聚酯为大有光PET,分子量为15000~22000,特性粘度0.62~0.68dL/g;
步骤S2中,所述聚烯烃与聚酯复合物的质量比为3:7至7:3;
所述聚烯烃为高密度聚乙烯,其分子量为40000~200000,熔融指数MI为0.62~1.3g/10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中,聚烯烃的取向度为1~10%,聚酯的取向度为30~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的横截面为并列圆形、偏心圆形、并列“∞”型或并列三角形中的一种。
4.一种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得到的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经过气流牵伸后,形成纤网;
二、将纤网在热风下进行加热处理,使聚烯烃/聚酯双组份纤维中不同组分在温度驱动下解取向,发生自卷曲,然后经热辊处理形成双组份高蓬松度的纺粘非织造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气流牵伸的速度为1000~6000m/min。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热风温度为70~120℃,加热时间为10~120s;
热辊温度为130~150℃,热辊处理时间为1~5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55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荧光浆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光纤采集链测试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