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9205.6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3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方圣恩;符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B1/087 | 分类号: | B28B1/087;B28B11/24;B28C5/40;E01C5/06;E01C11/2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方淮;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体 纤维 再生 混凝土 透水 路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由纤维再生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的砖体,所述砖体具有位于底部的底座、位于顶部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座和面板之间的支撑座,所述底座和面板为大小一致的矩形结构,底座和面板之间留有位于支撑座外围的存水空间;所述纤维再生混凝土由下述质量份数的原料组成:水220~230份,水泥331~351份,天然细骨料665~690份,天然粗骨料556~576份,再生粗骨料550~580份,短切碳纤维1.65~1.85份。本发明透水路面砖结构设计合理,用料少,重量轻,便于搬运,透水效果好,节省材料;采用纤维再生混凝土浇筑而成,不易开裂,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路面砖是以水泥和集料为主要原材料,经搅拌、成型、养护等工艺制成,大量用于城市道路的基础建设,具有防磨、美化路面等功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消耗大量的砂石等自然资源,强度较低、易积水、抗冻性能差、使用后维护成本较高,阻碍自然界的雨水循坏。
为了推崇和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在满足骨料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将废弃混凝土加工成优质的再生骨料,这样既满足质量要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透水路面砖制备方法单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巨大。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推行了再生混凝土的设计规范准则,为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再生骨料在破碎过程中会受到损伤,与天然碎石相比,再生骨料吸水性大、裂纹多、强度变异性大,导致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不足,限制了再生骨料的工程应用。同时,采取烧制以及压制成型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生产速度,但对构件强度和环境的影响很大。此外,现有的透水砖技术只能解决城市降水量不多时的问题,大面积的内涝时无法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最后,普通透水路面砖只适合在荷载较小的人行道上小面积铺设,且工艺复杂、流程多,不适合大范围的预制快速铺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料少,重量轻,透水效果好的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包括由纤维再生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的砖体,所述砖体具有位于底部的底座、位于顶部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座和面板之间的支撑座,所述底座和面板为大小一致的矩形结构,底座和面板之间留有位于支撑座外围的存水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上表面分布有向上凸起的半球形凸状体。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表面还分布有导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为回转体结构,支撑座呈中间直径小于两端直径的腰鼓形。
进一步的,所述纤维再生混凝土由下述质量份数的原料组成:水220~230份,水泥331~351份,天然细骨料665~690份,天然粗骨料556~576份,再生粗骨料550~580份,短切碳纤维1.65~1.85份。
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一种如上所述整体式纤维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废弃钢筋混凝土进行破碎处理,然后将杂质剔除,筛选、冲洗出各粒径不同的骨料颗粒,最后将各粒径骨料颗粒按照一定比例互掺得到5-20mm连续级配的再生粗骨料;(2)按照设计配比在强制式搅拌机内加入天然骨料和再生粗骨料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短切碳纤维搅拌至短切碳纤维均匀分布,最后按照设计配比加入水泥搅拌至水泥均匀分散;(3)往强制式搅拌机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并充分搅拌,得到纤维再生混凝土浆料;(4)将纤维再生混凝土浆料灌注到模具中,并利用振动台振捣密实,然后放入标准养护室内养护12h后拆除模具,继续养护至28天,得到透水路面砖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92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