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气泡原位观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5376.3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杨磊;冯宇;赵佳飞;匡洋民;刘延振;孙明瑞;国宪伟;张伦祥;杨明军;王大勇;刘瑜;张毅;刘卫国;凌铮;蒋兰兰;李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G01N23/04;G01N23/2251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气泡 原位 观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纳颗粒测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纳米气泡原位观测装置及方法。这种装置包含一个样品溶液制备系统、样品预处理系统、电镜观测系统。直观、准确的获取了微纳米气泡在液相溶液中的行为、动态变化,弥补了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测气泡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来研究微纳米气泡的动态行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纳颗粒测量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纳米气泡原位观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微纳米气泡是一种直径在数百纳米至数十微米之间的气泡。这种气泡介于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之间,具有常规气泡所不具备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常规气泡进行比较,微纳米气泡的比表面积大、上升速度慢、气体溶解率高且能产生大量自由基。微纳米气泡的这些特性被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果蔬清洗、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利用微纳米气泡向水中加氧,可以长时间保持水中有充分的溶解氧,从而提高水产品的活性与产量;使用含臭氧纳米气泡水冲洗果蔬产品,可以使其在保持株型与原质下,实现无菌化;通过微纳米气泡在水中不断增大至破灭而产生的低音频率去除污垢、刺激产生脑内啡,从而在美容护肤的同时使人感受到镇静和愉悦。以上应用都是微纳米气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近年来,微纳米气泡在微观尺度下的真实状态及稳定机理已经成为新的热点,比如纳米气泡在液相环境中的行为、纳米气泡的生存特性等。因此,一种直接观测纳米气泡在液相环境中的状态的方法是亟待研究的。
目前,微纳米气泡的行为主要是利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前者因扫描电镜不能使用液体样品的限制,只能通过使用液氮快速冷冻含有纳米气泡的溶液样品,从而不能够原位观测纳米气泡在液体环境中的真实行为,并且会因为快速冷冻产生新的气泡对实验造成影响;后者是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的轻敲模式,通过计算机接收力反馈信号获取气泡的力学特性、间接刻画气泡的形貌,该方法会损坏气泡的真实形貌,并且对原子力显微镜装置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一种纳米气泡原位观测装置及方法,用于原位直接观测微纳米气泡在液相环境中的真实行为。该方法利用一种新型的可盛放液体的样品池、透射电镜可放大上千甚至上万倍放大倍数的特点,测量微纳米气泡在液相环境中的真实粒径,直接观测液相环境中的纳米气泡,并且能够对微纳米气泡的真实行为进行实时拍摄。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测出液相环境中微纳米气泡的真实粒径,直观的观察微纳米气泡的液相行为,弥补了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不能直接观测微纳米气泡在液相环境中行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观察真实液相环境中微纳米气泡行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气泡原位观测装置,包括样品溶液制备系统、注样系统、样品预处理系统、电镜观测系统;
所述样品溶液制备系统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进气管路、进气控制阀门、进水管路、进水控制阀门、气源、取样管路、取样控制阀门、蓄水池、出水控制阀门、出水管路;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取样管路分别与蓄水池连接;气源用于提供产生气泡的气体;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用于制备微纳米气泡;蓄水池用于盛放产生纳米气泡的液体环境;
所述注样系统包括注射器、进样控制阀门、进样管路、样品池罩、样品杆、样品池、出样管路、出样控制阀门,注射器从取样管路中吸取样品后,用于向管路、样品池中注样;样品杆用于盛放样品池,便于移动样品池;样品池罩用于将样品池与外界环境隔离,防止样品池被污染;样品池用于盛放样品溶液;进样管路用于将样品溶液注入样品池中;出样管路用于排出样品池内的多余样品,指示样品成功进入样品池内;
所述样品预处理系统包括样品溶液、抽气管路、抽气控制阀门、真空泵,真空泵用于将样品池抽至真空,防止气体释放影响电镜系统观测,对电镜造成损坏;
所述电镜观测系统包括电镜装置、数据传输线路、计算机,电镜系统用于直接获取样品的相关数据;计算机用于接收电镜传来的信号,转化为图像显示,监控电镜的各项参数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5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