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2613.2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1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珍珍;王森荣;朱彬;吴欢;张世杰;李秋义;孙立;杨艳丽;郭积程;张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E06B5/00;E06B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胡建文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 浮置板 轨道 人防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在人防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浮置板并且两侧的浮置板相互独立,浮置板与人防门门框之间具有板缝;浮置板道床通过沿轨道纵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隔振器组浮动支撑于基底上,各隔振器组均包括两个隔振器并且两条钢轨的水平投影位于该两个隔振器的水平投影之间。另外还对结构体系中的排水进行了优化设计。本发明提供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将人防门两侧的浮置板设计为独立体系,不设剪力铰连接,以满足浮置板在列车通过时的浮动减振功能;将各隔振器布置在钢轨外侧,在保证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情况下,避免部分隔振器布置在钢轨内侧时隔振器养护维修困难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交通轨道尤其是地铁轨道由于在城市中心修建,有些路段要从文化区、科技区、居民稠密区和文物古迹保护区附近地下穿过,这些敏感地区对振动噪声的要求较高,因此对轨道的减振、降噪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减少列车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物室内环境的影响,轨道设计需根据全线环境保护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等级的减振轨道结构。其中,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是一种特殊减振轨道型式,国内地铁已运营线路特殊减振措施地段基本都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其应用最为广泛、减振效果良好、轨道整体性能良好。
城市地铁一般需要设置有人防门以满足战备要求,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地铁人防门一般设置于地铁入口、地铁风道以及地铁区间,其中,区间人防门与接触网、线路、轨道、限界专业关系密切。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在道床结构设计及施工、与相关专业的接口存在较大的区别,当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跨越人防门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应根据人防要求做适应性结构设计。
目前,现有技术主要针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主体系统设计及施工方法,如CN103603241公开了轨道系统浮置隔振结构型式,CN111549582A公开了一种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施工方法。因此,需要针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跨越人防门的通用性结构进行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跨人防门结构,在人防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浮置板并且两侧的浮置板相互独立,所述浮置板与所述人防门的门框之间具有板缝;所述浮置板包括浮置板道床以及布置于所述浮置板道床顶部的轨道结构,每块浮置板道床通过沿轨道纵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隔振器组浮动支撑于基底上,各所述隔振器组均包括两个隔振器并且两条钢轨的水平投影位于该两个隔振器的水平投影之间。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轨道结构包括沿轨道纵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轨枕组;所述浮置板的靠近所述人防门的一端为隔振加密端,在该隔振加密端中,每相邻两个轨枕组之间布置有一组隔振器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隔振加密端中布置有5~7个隔振器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人防门的门框上设有钢轨绝缘支撑部,跨人防门的钢轨支撑在该钢轨绝缘支撑部上。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板缝的长度与所述浮置板道床的宽度相同。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板缝的宽度为20~40mm。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人防门两侧的基底内均设有排水结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人防门的门框内预留有排水洞以连通两侧的排水结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排水洞的其中一端向所述人防门的对应侧延伸并设有闸板,于该闸板所在侧的隧道底板上设有集水坑,所述闸板位于所述集水坑的正上方,集水坑尺寸满足闸板启闭空间要求,并且对应侧的排水结构与该集水坑连通。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浮置板道床的靠近所述人防门的一端设有纵向加强筋和/或横向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26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