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荧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32156.7 | 申请日: | 2020-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1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安;许梦佳;夏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K11/58 | 分类号: | C09K11/58;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华 |
| 地址: |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玄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荧光 纳米 粒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复合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向二甘醇、油酸、三乙胺、二甲基亚砜、甲基丙酸烯酐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葡萄糖、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反丁烯二酸、对苯二甲酸、2‑甲基咪唑和草酸,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溶液;(2)向第一混合溶液中加入L‑半胱甘酸和水,搅拌,得到第二混合溶液;(3)将含有银离子的化合物与含有另一种金属离子的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三混合溶液;(4)将第二混合溶液和第三混合溶液混合,得到第四混合溶液,将第四混合溶液加热、结晶、超声处理、离心,所得固体即为复合荧光纳米粒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荧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在生物组织多色荧光成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生物影像信息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随着影像技术和方法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生命体实时、原位和高灵敏的生物学信息。目前的生物影像技术例如B超、X射线、CT和磁共振成像等等,这些技术存在着辐射大、成本高、不易操作等缺点。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是生物组织的荧光成像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以及对人体没有损害等优点,有取代以上成像技术的潜力。
荧光成像技术就是利用生物体荧光特性的变化来获得光学图像。荧光物质有以下几种分类:香豆素类、荧光素、罗丹明类菁染料和稀土配位荧光染料,但是这些传统的荧光标记物质存在着标记效率低、不稳定和易发生光漂白等现象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然而,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特性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目前,能够用于生物组织成像的荧光纳米材料包括:贵金属纳米簇、复合荧光纳米粒子、无机发光量子点以及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在以上材料中,复合荧光纳米粒子因其易于合成、尺寸易调、良好的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探针进行生物组织的多色荧光成像。生物组织的荧光成像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获取患者的重要信息,根据成像结果,医生可以相应地规划表面疾病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生物组织中存在着数以百计的复杂有机组分,导致在特定波长区域的主要光吸收。因此,在实际的生物组织荧光成像中,具有紫外-可见-近红外宽光谱发射的材料是有利的,它们的宽荧光窗口可以在一定波长范围内选择性地用于成像目的。因此,研制宽光学范围的荧光成像材料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荧光纳米粒子。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复合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最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复合荧光纳米粒子在生物组织多色荧光成型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有机液体(第二混合溶液),用于引入配体;制备含有银离子和另一种金属离子的溶液;然后将金属离子溶液与有机溶液混合,将所得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加热结晶,采用高速离心得到复合荧光纳米粒子。
具体地,其包括如下步骤:
(1)向二甘醇、油酸、三乙胺、二甲基亚砜、甲基丙酸烯酐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葡萄糖、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反丁烯二酸、对苯二甲酸、2-甲基咪唑和草酸,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溶液;
(2)向第一混合溶液中加入L-半胱甘酸和水,搅拌,得到第二混合溶液;
(3)将含有银离子的化合物与含有另一种金属离子的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三混合溶液;
(4)将第二混合溶液和第三混合溶液混合,得到第四混合溶液,将第四混合溶液加热、结晶、超声处理、离心,所得固体即为复合荧光纳米粒子。
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溶液中二甘醇、油酸、三乙胺、二甲基亚砜、甲基丙酸烯酐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体积比为(2~6):(2~6):(2~6):(1~3):1:(25~35),优选为4:4:4:2:1: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21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