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2489.1 | 申请日: | 202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4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李佩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E02D27/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李新新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建筑 不均匀 沉降 调节 装置 | ||
1.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内筒(1)、套设在内筒(1)外的外筒(2)、移动柱(3)、多个出液机构和多个进液机构,所述内筒(1)内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内腔(101),所述移动柱(3)可竖直移动地设于内腔(101)中,所述内筒(1)和外筒(2)之间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外腔(213),所述内筒(1)上沿周向设有多个连通内腔(101)和外腔(213)的内筒出液孔(102)及内筒进液孔(103),所述出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出液孔(102)开闭的出液杆(4),所述进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进液孔(103)开闭的进液杆(5),
多个出液机构包括相连通的主出液机构(6)和至少一个副出液机构(7),所述主出液机构(6)和副出液机构(7)均包括设于外筒(2)外侧的第一壳体(601),所述第一壳体(601)的内部形成填充有二号液体的第一容纳腔(605),所述主出液机构(6)还包括贯穿第一壳体(601)的第一旋钮(606)以及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容纳腔(605)中的第一分隔板(607),所述第一旋钮(606)和第一分隔板(607)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607)将第一容纳腔(605)划分为体积可变的第一液体容纳腔和第一空腔,
所述外筒(2)上沿周向水平设有多个与第一容纳腔(605)相连通的外筒约束孔I(201),所述出液杆(4)包括与外筒约束孔I(201)相适配的出液粗杆部(401)以及与内筒出液孔(102)相适配的出液细杆部(402),所述出液粗杆部(401)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第一容纳腔(605)、外筒约束孔I(201)和外腔(213)中,所述出液细杆部(402)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外腔(213)、内筒出液孔(102)和内腔(101)中,所述出液细杆部(402)沿长度方向设有出液凹槽(4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进液机构包括相连通的主进液机构(8)和至少一个副进液机构(9),所述主进液机构(8)和副进液机构(9)均包括设于外筒(2)外侧的第二壳体(801),所述第二壳体(801)的内部形成填充有二号液体的第二容纳腔(805),所述主进液机构(8)还包括贯穿第二壳体(801)的第二旋钮(806)以及可移动地设于第二容纳腔(805)中的第二分隔板(807),所述第二旋钮(806)和第二分隔板(807)相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807)将第二容纳腔(805)划分为体积可变的第二液体容纳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外筒(2)上沿周向水平设有多个与第二容纳腔(805)相连通的外筒约束孔II(211),所述进液杆(5)包括依次设置并与外筒约束孔II(211)相适配的第一进液细杆部(501)、第二弹簧组(502)以及与内筒进液孔(103)相适配的第二进液细杆部(503),所述第一进液细杆部(501)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第二容纳腔(805)、外筒约束孔II(211)和外腔(213)中,所述第一进液细杆部(501)上沿周向设有进液限位环(504),所述第二弹簧组(502)水平设于外腔(213)中,所述第二进液细杆部(503)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外腔(213)、内筒进液孔(103)和内腔(101)中,所述第二进液细杆部(503)沿长度方向设有进液凹槽(50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601)上水平贯穿设有与第一容纳腔(605)相连通的第一辅助孔(602),所述第一辅助孔(602)中设有可水平移动的刻度指示杆(608)和第一弹簧组(609),所述第一弹簧组(609)的一端和刻度指示杆(608)相连,另一端和第一壳体(601)的内侧壁相连,
所述第二壳体(801)上水平贯穿设有与第二容纳腔(805)相连通的第二辅助孔(802),所述进液杆(5)还包括设于第一进液细杆部(501)端部的进液粗杆部(505),所述进液粗杆部(505)可水平移动地设于第二辅助孔(802)中,所述进液粗杆部(505)上设有刻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248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