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6455.3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5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乐;苏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咸新区国睿一诺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24;C12M1/12;C12M1/04;C12M1/02;C1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生物降解 试验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包括CO2去除单元和反应单元,反应单元包含反应瓶和CO2收集瓶,所述反应瓶下方安装有磁力搅拌器,所述反应瓶内含有一个转子;CO2去除单元包括有一个气泵,所述气泵与二级填料柱相连接,所述填料柱之间通过导气管相连接,填料柱内有足量脱脂棉,所述填料柱由固定装置固定,本发明集成了CO2去除单元和反应单元,系统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实验室内自己组装,为用于评估新化学物质生物降解试验(CO2产生法)提供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降解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降解指材料在生物体内通过溶解、酶解、细胞吞噬等作用,在组织长入的过程中不断从体内排出,修复后的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材料的位置,使得材料在体内不存在残留的性质。
生物降解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生物降解,生物破碎和吸收。生物降解有时被描述为表面水平的降解,改变了材料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质,当材料在室外环境中暴露于非生物因素时会发生此阶段,并通过削弱材料的结构使其进一步降解。影响这些初始变化的一些非生物因素通常是环境中的气压、光强、温度和化学物质,虽然生物破碎通常发生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分解阶段,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生物降解平行,然后在吸收阶段将由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整合到微生物细胞中,碎裂产生的某些产物易于通过膜载体在细胞内运输,但是其他化合物仍必须进行生物转化反应,才能产生可以在细胞内运输的产物,由于生物降解材料不依赖石油,是从生物中提炼出来的,废弃后可以自行分解,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顺应当今全球产品环保的大趋势,满足了大部分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对治理环境的要求,当各种生物降解材料与各自的基底物产生化学反应时,不会生成多余的污染物质,对于环境情况的控制有着正向积极的作用,
现有的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无法精确控制CO2气体含量吸收程度,且需要频繁开盖填料,造成气体受污染,从而降低了测试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生物降解试验的测试系统包括CO2去除单元和反应单元,反应单元包含反应瓶和CO2收集瓶,所述反应瓶下方安装有磁力搅拌器,所述反应瓶内含有一个转子;CO2去除单元包括有一个气泵,所述气泵与二级填料柱相连接,所述填料柱之间通过导气管相连接,填料柱内有足量脱脂棉,所述填料柱由固定装置固定,悬于气泵上方,再通过水洗瓶(用于吸收可能带入的Ba(OH)2),最后通过分流装置将制备的除CO2空气输送至各试验装置,此时,适宜流量的除CO2空气输送至所述反应瓶A(以该组试验装置为例),所述反应瓶内含有试验要求的反应悬浮液(如微生物、供试物质等),并通过磁力搅拌使内含物质保持悬浮,此外所述反应瓶带有一个加盖的加料管,用于加料,气体通过所述反应瓶后,通过管道传输至吸收瓶A1,所述吸收瓶A1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再通过吸收瓶A2进行二次吸收,以保证吸收的充分性。
试验过程中只要定时测定吸收瓶A1和A2中的无机碳含量,就可以绘制出该供试物质的生物降解曲线。
优选的,所述反应瓶内带有的磁力搅拌器转子为纯钢材质。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道中含有一个流量计,用于调节试验所需的气体流量。
优选的,所述二级填料罐之间安装有一个固定旋钮。
优选的,所述反应瓶中设置了一个加料管。
优选的,所述CO2吸收瓶分为上下两组,可进行2次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咸新区国睿一诺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未经西咸新区国睿一诺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6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