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装置和检测夹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4110.4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3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胡丽斌;陈杰;曹京荥;刘洋;陶风波;李陈莹;谭笑;张伟;张量;刘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32 | 分类号: | G01B7/32;G01B7/02;G01R2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参数 检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用于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的检测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多个顶杆和探针,其中:
所述壳体,呈柱体状,中间部分轴向贯通;
所述顶杆,采用导体材料,设置于所述壳体侧面,从所述壳体外侧延伸至所述壳体中间贯通部分;
所述探针,采用导体材料,设置于径向贯穿在所述壳体的支架上,处于所述壳体中间贯通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的检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在壳体内侧的一端呈针尖状;所述探针,数量至少在两个以上,设置于滑块上,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用于在所述支架上进行移动。
3.一种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的检测夹,包括:
步骤1:检测成盘电缆的电缆长度和电缆电阻;
检测电缆长度:调整顶杆将检测夹夹在电缆第一端,将探针与待测电缆线芯接触,使用顶杆与待测电缆线芯电接触,通过顶杆和探针在电缆第一端施加电压脉冲,记录从施加电压脉冲到电压脉冲的反射脉冲返回电缆第一端的传播时间,结合电压脉冲的传播速度,计算得到电缆长度;
检测电缆电阻:调整顶杆将两个检测夹分别夹在电缆两端,将两个检测夹的探针与待测电缆线芯接触,通过两个检测夹的探针向电缆通入检测电流后检测得到电缆两端的电缆电压,计算得到电缆电阻;
步骤2:使用电缆长度和电缆电阻,并依据成盘电缆的电缆导体电阻率,计算得到电缆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电缆长度:
L=1/2(V×T),
其中,L表示电缆长度,V表示电压脉冲的传播速度,T表示传播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得到电缆电阻,包括:
向电缆通入检测电流后,检测电路中与电缆串联的标准电阻两端的电阻电压,依据标准电阻的电阻值、电阻电压和电缆电压,计算得到电缆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得到电缆电阻,包括:
将环境温度下的电缆电阻换算得到标准温度下的电缆电阻,输出标准温度下的电缆电阻;
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换算:
Rt=Ra(T+tt)/(T+ta),
其中,Rt为标准温度下的电缆电阻,Ra为环境温度下的电缆电阻,T为换算系数,tt为标准温度,ta为环境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得到电缆截面积,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电缆截面积:
S=ρ(L/R),
其中,S表示电缆截面积,ρ表示电缆导体电阻率,L表示电缆长度,R表示电缆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得到成盘电缆的电缆长度、电缆电阻和电缆截面积后,上传云服务器进行共享,依据成盘电缆的来源进行归类,得到各个来源的成盘电缆的电缆参数合格率。
9.一种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入单元、检测单元和计算单元,且应用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成盘电缆的多参数检测的检测夹,其中:
所述接入单元,用于通过探针和顶杆在电缆第一端施加电压脉冲,以及用于通过探针将电缆两端接入电路后通入检测电流;
所述检测单元,用于记录从施加电压脉冲到电压脉冲的反射脉冲返回电缆第一端的传播时间,和检测得到电缆两端的电缆电压;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结合电压脉冲的传播速度计算得到电缆长度,计算得到电缆电阻,并依据成盘电缆的电缆导体电阻率计算得到电缆截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411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