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01182.3 | 申请日: | 2020-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7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孙艺;侯钰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启倍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G7/057 | 分类号: | A61G7/0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田鸿儒 |
| 地址: | 20008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褥疮 床垫 | ||
1.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海绵层(1)、远红外电热组件层(2)和第二海绵层(3),所述第一海绵层(1)采用凹槽结构;
所述远红外电热组件层(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散热保温层(23)、远红外电热层(21)和压力传感器层(22),所述远红外电热层(21)和压力传感器层(22)之间夹设有隔热层,所述散热保温层(23)与所述第一海绵层(1)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层(22)与所述第二海绵层(3)连接;
所述远红外电热层(21)包括五组发热区,五组所述发热区分别包括四个并列布置的发热区单元(210),所述发热区单元(210)内阵列布置若干个红外发热片,所述压力传感器层(22)包括五组感应区,五组所述感应区分别包括四个并列布置的感应区单元(220),所述感应区与所述发热区一一对应,所述感应区单元(220)内阵列布置若干个压力传感器;
所述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红外发热片是否需要更换,其检测过程如下: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发热片的发热功率:
其中,代表发热片的发热功率,代表供电电压,代表发热片电阻值;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测模块的结果,并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发热片的热效率:
其中,代表发热片的热效率,代表说所述床垫加热后的温度,代表所述床垫加热前的温度,代表通电时间,代表所述床垫的质量,代表自然常数;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结果发热片的热效率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当发热片的热效率小于预设值时,进一步确认发热片的热效率过低;
预警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用于判定当发热片的热效率小于预设值,则发出报警提示用户对发热片进行维修或更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绵层(1)包括:第一海绵区(11)、第二海绵区(12),两个所述第一海绵区(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1)的两端,所述第二海绵区(12)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海绵区(11)中间,所述第一海绵区(11)适应人体头部和脚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海绵区(12)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横向凹槽(13),所述第一海绵区(11)和第二海绵区(12)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纵向凹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胆套(4)和床套(5),所述内胆套(4)套设于所述第一海绵层(1)、远红外电热组件层(2)和第二海绵层(3)外侧,所述床套(5)套设于所述内胆套(4)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保温层(23)包括:第一导热管(231)、第二导热管(232)、第三导热管(233)和出入管(234),所述第一导热管(231)、第二导热管(232)和第三导热管(233)间隔设置,并且首末端均与所述出入管(234)连接,所述出入管(234)延伸出床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6)和散热保温模块(7),所述控制模块(6)与红外发热片、压力传感器和散热保温模块(7)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6)对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数据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计算,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片进行加热,所述散热保温模块(7)与散热保温层(23)连接,所述散热保温模块(7)设有储热单元和压力单元,所述散热保温模块(7)与出入管(23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防褥疮床垫,其特征在于,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各检测点的压力数据,对压力数据分析计算得出人体压力分布情况,根据人体压力分布情况控制红外发热片进行针对性加热,所述压力数据分析计算方法如下:
步骤A1:根据压力检测数据,计算最大压力,即筛选提取全部测试点中的最大值:
其中n为测试点数,
最大压力反映了床垫对人体施加的最大压力,最大压力一般位于人体血管、神经分布较少,可以承重的部位,如腰臀位置,当压力过大时,人体受压严重容易造成脊椎变形,引起人体不适;
步骤A2:根据压力检测数据,计算平均压力和标准差:
其中,为受压点数,,
平均压力为各区域测试点的压力平均值,反映各区域对人体压力的分布情况,标准差表示分散在平均压力周围的压力分布状况,数值越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越高,越趋于平均值,压力分布越一致,数值越大表明处于峰值的压力分布为非正常的分布状况;
步骤A3:根据压力检测数据,计算最大压力梯度和平均压力梯度:
最大压力梯度和平均压力梯度反映了不同测试点压力值的变化情况,最大压力梯度一般位于人体关节位置附近,平均压力梯度数值越小表示压力增减越均匀平缓,人体对压力刺激的感应也越小;
步骤A4: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多维度压力云图数据,按人体毛细血管能承受的闭合压力范围,将发热区(211)分为至少三个等级:大于30mmHg的高压区、大于20mmHg,小于30mmHg的中压区和小于20mmHg的低压区;
步骤A5:根据分区情况,通过控制模块(6)对各发热区单元(210)进行分区加热控制,调节局部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启倍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启倍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118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