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0062.1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3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段圣君;何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1/17;E02B1/00;E02B8/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7 | 代理人: | 温珊姗;王冬冬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产卵洄游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长江上游到下游河流段设置的鱼道,鱼道底部与海洋对接,鱼道包括分区设置的若干环形鱼道和设置在环形鱼道一侧的溯流鱼道,相邻环形鱼道之间通过排水口连通,不同分区环形鱼道靠近溯流鱼道侧均设有开口,环形鱼道内设有仿生态环境,模拟鱼在大自然中的洄游场景。通过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鱼类可洄游至长江的中上游区域,在设立的仿生态自然环境中产卵孵化,最后鱼苗和成鱼一起随出水口流会大海,从而达到生生不息的效果,有效提高中华鲟等鱼类的产卵率与存活率。解决了长江中下游与上游地区的高度差及生态环境差异等多方面问题,从根本上可解决中华鲟等鱼类的生存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物保护设备,具体涉及中华鲟等稀有鱼种的产卵回流行为。
背景技术
1981年,葛洲坝截流合拢成功,然而却切断了鱼道。很多中华鲟被阻隔在湖北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江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中华鲟的每一次洄游不得不穿行于钢铁船壳之间,许多中华鲟被坚硬的水泥大坝撞死。
鱼闸、升鱼机、集运鱼系统仅仅对鱼类进行转运,坝址上下游的水生生态系统实际仍被阻隔。其中鱼闸、升鱼机同样存在与大坝相结合的问题。集运鱼系统则由于涉及集运鱼船等专业设施的辅助,而这些设施的制造和运行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装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鱼类的生存繁殖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通过分段分水域形成高度差,让中华鲟等鱼类可以逆流回长江上游区域产卵,并在设立的不同分区的不同仿生态环境中交配产卵,最后平安游回大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长江上游到下游河流段设置的鱼道,鱼道底部与海洋对接,鱼道包括分区设置的若干环形鱼道和设置在环形鱼道一侧的溯流鱼道,相邻环形鱼道之间通过排水口连通,不同分区环形鱼道靠近溯流鱼道侧均设有开口,环形鱼道内设有仿生态环境,模拟鱼在大自然中的洄游场景。
所述环形鱼道以高度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区域,分区具体包括自上游到下游分布的:深水区、产卵区A、产卵区B、产卵区C、产卵区D、休息区、森林区,森林区与海洋连通,使中华鲟能够回流并在不同的仿生态区域中进行交配产卵与栖息,并最终游回大海。
所述环形鱼道不同分区之间设有自动化闸口,用于调节水流的急缓程度,使水流速度达到动态平衡,在每个分区内设置仿生态环境,在其中设立各类植物与沙石,以中华鲟为例的部分鱼类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或者水草上孵化,该设置可模拟出中华鲟为主的鱼类的产卵的最佳环境,不同的产卵区设置不同的静水区环境,满足中华鲟为主的鱼类卵在孵化各个过程中的生存环境,装置两侧存在人工观察区,方便人们记录研究中华鲟的产卵回流情况,并方便解决回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装置在造型上模拟鱼类在自然环境当中的生存状况,整体外形结构为流线型,流线型的设计大大减少了鱼类在装置中碰撞造成的伤害。
所述鱼道底部种植水草或仿自然鹅卵石,在鱼道中形成不同缓急的水流,使鱼道中的水流更接近自然状态,且鱼道留有足够的空间,给洄游的鱼类一个休息的空间。同时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高了洄游系统中水体溶氧量。
所述鱼道设置分段分水域形成高度差,形成流水,提高了洄游系统中水体溶氧量,有利于鱼类的存活。
所述产卵区A位于长江中、上游江段,区内设置淤泥碎石以及一些水生植物,便于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等生物生存。
所述产卵区B、C位于河口咸淡水域,区内设置大量底沙淤泥和水草,增加虾类、蟹类及小鱼数目。
所述产卵区D位于长江口外近海水域,区内设置芦苇荡、水萍等,增加鱼虾蟹数目和头足类水生动物数目,区域中设置的动植物及沙石满足中华鲟等鱼类在长江流域中不同经纬度的生存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0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