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的定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2034.1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8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冯新;龚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K11/32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杨翠翠;花向阳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混凝土 表层 空腔 定量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的定量检测装置,它包括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向钢管混凝土(2)内部输入热流的加热层(3)、阻止加热层(3)热量向外界扩散的隔热层(4)、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数据采集仪器(5)和用于加热层(3)的温度调节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沿钢管混凝土(2)纵向布设在钢管外侧顶部,采用胶黏的方法使其与钢管混凝土(2)固定,并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两端与数据采集仪器(5)电连接;所述加热层(3)覆盖于钢管混凝土(2)的上半部分,并通过引线(7)与温度调节装置(6)电连接;所述隔热层(4)覆盖于加热层(3)的上部;所述钢管混凝土(2)包括钢管(8)和其内部混凝土(9)两部分,也存在需要检测的内表层空腔(10);所述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包括各种类型的单模和多模传感光纤,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类型、尺寸需根据钢管混凝土(2)的尺寸和用途进行选择;所述加热层(3),内部是分布均匀的加热丝(11),外部是保护加热丝的绝缘布(12),加热丝(11)使用包括碳纤维和合金材料,加热丝(11)的类型、尺寸需根据所要制作加热层(3)的尺寸和功率决定,绝缘布(12)选择硅橡胶、聚氯乙烯绝缘材料;所述隔热层(4)选用橡塑海绵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所述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数据采集仪器(5)包括适用于单模和多模传感光纤的基于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数据采集仪器;所述加热层的温度调节装置(6)包括各种调节加热丝(11)发热功率的调压器或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的定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列步骤:
第一步、将待检测既有的钢管混凝土(2)结构外表面清理干净;
第二步、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布设,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沿纵向布设于待检测钢管混凝土(2)的顶部,并用胶水将两者进行粘结;
第三步、将加热层(3)覆盖于钢管混凝土(2)的上半部分,使其两者间贴合,并在在加热层(3)上部覆盖隔热层(4);
第四步、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两端与数据采集仪器(5)电连接,将加热层(3)的引线(7)与温度调节装置(6)电连接,准备进行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10)的定量检测;
第五步、将温度调节装置(6)通电,使得加热层(3)开始加热,向钢管混凝土(2)内部均匀释放热量,同时使用数据采集仪器(5)连续采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所测量的钢管混凝土(2)顶部的实时温度数据;
第六步、一段时间后,将温度调节装置(6)断电,使得加热层(3)停止加热,数据采集仪器(5)也停止对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温度数据的采集;
第七步、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10)的识别和定位,根据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所测量的分布式温度数据,绘制钢管混凝土(2)顶部的温度分布曲线(13);通过识别温度分布曲线(13)上的温度异常区域(14),实现钢管混凝土的内表层空腔(10)识别和定位;
第八步、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长度L的确定,将温度异常区域(14)中温度变化最大点(15)所对应的位置认定为内表层空腔(10)的纵向边界位置,实现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10)长度L的定量识别;
第九步、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10)高度h的确定,选取钢管混凝土(2)的横截面,分析内表层空腔(10)高度对于传热的影响,加热层(3)覆盖在钢管混凝土(2)的上半部分,均匀地向钢管混凝土(2)内部释放热量,假设热流仅沿着钢管混凝土(2)的径向传播,则取出钢管混凝土(2)横截面中心位置的竖向热流单元(16)进行一维热传导分析;对于该热流单元(16),热源在其左侧,则热量从该侧向另一侧传递,其热传导方程表示为
其中,ΔT是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测得的钢管混凝土(2)顶部的温升值,r是热流单元(16)中距热源的位置,t为加热层(3)所加热的时间,ae是该热流单元(16)的热扩散系数;
热传导方程的初值条件和边界条件为
ΔT(r,t)=0,t≤0
其中,λe是热流单元(16)的导热系数,q是加热层(3)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
运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该热传导方程,则热流单元(16)的温升可以表示为
其中,ee为热流单元(16)的吸热系数,ρe为热流单元(16)的密度,Ce为热流单元(16)的比热容,为高斯误差函数;
当r=0时,热流单元(16)中热源一侧的温升为
该热流单元(16)位于钢管混凝土(2)横截面的中心位置,其热源一侧即为钢管混凝土(2)顶部布设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位置,因此上式中求得的温升即为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所测的温升值;由上式可以看出,温升值与加热时间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其斜率只与加热层(3)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q、热流单元(16)的吸热系数ee相关,而加热层(3)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q由温度调节装置(5)设定,是已知值;因此,根据第五步中连续采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实时温度数据,便将热流单元(16)的吸热系数ee求解;
热流单元(16)是由钢、空气和混凝土三种材料所构成的复合结构单元,其吸热系数ee由三种材料的所占比例决定,并且已知:
则热流单元(16)的密度和比热容为
其中,ρs、ρa和ρc分别为钢、空气和混凝土的密度,Cs、Ca和Cc分别为钢、空气和混凝土的比热容,Ls1、Ls2是钢的传热长度,h是空气的传热长度,Lc是混凝土的传热长度,L是热流单元的总长度;
根据等效热阻法,热流单元(16)的导热系数为
其中,λs、λa和λc分别为钢、空气和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所以,热流单元的(16)吸热系数为
上式中,热流单元(16)的吸热系数ee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的测量数据计算得到,钢、空气和混凝土的热物理性质参数是已知的,钢管(8)的厚度、内部混凝土(9)的直径也是已知的,只有钢管混凝土(2)的内表层空腔(10)高度h是未知量,因此将其求解出来,实现内表层空腔(10)高度的定量识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内表层空腔的定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是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20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剥皮机
- 下一篇:一种定植杯的海绵填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