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睑板腺功能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81857.2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7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接英;于静;邱礼新;田磊;杨珂;朱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华声医学科技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1 | 分类号: | A61K36/71;A61K36/65;A61K9/00;A61P27/02;A61M11/00;A61F9/00;A61H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丁继恩 |
地址: | 1000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睑板腺 功能 中药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改善睑板腺功能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领域,由如下原料制成:桑叶,薄荷叶,赤芍,皂角刺,地肤子,蛇床子,丹参;对所述中药组合物进行加热水提后分离得到药汤和药渣,所述药汤可用于熏蒸,所述药渣可用于温敷;本发明对于由睑板腺功能异常导致的如:MGD引起的干眼、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VDT)引起的干眼症状、睑板腺囊肿等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无明显使用禁忌、并发症或副作用,适应症范围广,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睑板腺功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干眼是一种常见的外眼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从而发生以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常见之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损而有丝状物黏附,这种损伤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
近年来干眼病患者年轻化趋势异常明显,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电视、尤其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长时间使用这些设备,面对屏幕,使眨眼减少,加快了泪液的蒸发;再加上很多人感到眼部不适,长时间使用眼药水等,进一步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及成分异常,引发干眼症。
干眼症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复杂,眼表面的病理性改变、免疫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降低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干眼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发现,引发干眼症的一大原因是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MGD在亚洲人群的患病率可达60%以上,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甚至造成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睑板腺位于人体的上下睑结膜,开口于睑缘,睑板腺通过分泌睑脂组成泪膜脂质层,防止泪液过度蒸发,促进泪膜稳定性。泪膜由脂质层、水液层和粘蛋白层组成,最外层是脂质层,其脂质主要由睑板腺分泌至睑缘并通过瞬目运动分布于眼球表面。若睑板腺功能出现了障碍,引起泪液分泌的质量异常,影响了泪膜的稳定性,使泪膜破裂的时间变短、泪液蒸发过快,从而对眼表造成损害,最终就导致了干眼症的发生。也就是说,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它通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改变为特征。
目前,临床上治疗MGD及其引起的干眼症主要是疏通睑板腺、改善睑板腺功能为主;通常采用物理清洁眼睑、眼部局部使用人工泪液和皮质激素眼水等并配合口服抗生素以及热敷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方法分为:(1)药物疗法(抗生素、激素类+人工泪液);(2)睑缘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3)热脉动治疗仪、强脉冲光睑板腺治疗仪等医疗器械治疗。但上述方法要么治标不治本,效果不佳;要么价格昂贵,使用困难。虽然,当前也有以熏蒸方式治疗MGD及其引起的干眼症的尝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1)仅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熏蒸,无药物作用,仅能临时缓解症状;(2)大量退翳中药汤汁熏蒸或热敷,对于MGD等患者并未切入病机,效果不能持久;(3)用鱼腥草滴眼液等眼药水等成药进行熏蒸,因未行辩证,效果不能持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通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和验证,根据MGD的病变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种专门针对MGD病机、能够有效治疗MGD及其引发的干眼症的中药熏蒸方剂。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改善睑板腺功能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薄荷叶,赤芍,皂角刺,地肤子,蛇床子,丹参。
优选的,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桑叶1重量份,薄荷叶1重量份,赤芍1重量份,皂角刺1重量份,地肤子1重量份,蛇床子1重量份,丹参1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华声医学科技开发公司,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华声医学科技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18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吸式防返溢地漏
- 下一篇:一种牵引、储缆组合式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