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及制备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1570.X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7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袁玉红;黄翔宇;辛美音;季春晓;吴嵩义;宋文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4/00 | 分类号: | D01D4/00;D01D4/06;D01D4/02;D01D1/10;D01D1/02;D01D5/06;D01D5/096;D01F6/38;C08F220/46;C08F220/14;C08F222/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丝束 碳纤维 原丝用 纺丝 组件 制备 聚丙烯 腈基大 方法 | ||
1.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组件由组合式过滤网、预分配板、分配板和喷丝板组成;采用所述纺丝组件将聚丙烯腈纺丝原液依次经组合式过滤网、预分配板、分配板和喷丝板挤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组件由组合式过滤网、预分配板、分配板和喷丝板组成;其中,
所述的组合式过滤网由三层过滤网组成;
所述预分配板上设有2圈开孔圈,所述开孔圈的中心与所述预分配板的中心重合,预分配板上的开孔呈环形分布;
所述分配板上设有n个开孔圈,所述开孔圈的中心与所述分配板的中心重合,分配板上的开孔呈环形分布;
所述喷丝板喷丝孔数目在24000孔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分配板上的第一开孔圈的直径D1为0.33D≤D1≤0.40D;第二开孔圈的直径D2为0.67D≤D1≤0.75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分配板上的第一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预1占预分配板总面积的0.2%~3.1%,;第二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预2占预分配板总面积的0.7%~4.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分配板上的第一开孔圈的开孔数量为第一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预1/(π/4*a*a);第二开孔圈的开孔数量为第二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预2/(π/4*a*a);其中,a为开孔直径,范围为2~7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上的第一开孔圈的直径d1为0.15D≤d1≤0.17D;最外圈开孔圈的直径dn为0.90D≤dn≤0.93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上的开孔呈环形分布,开孔直径b由第一开孔圈至最外圈开孔圈依次递增,第一开孔圈的开孔直径b1为2.4~2.6mm,最外圈开孔圈的开孔直径bn为3.4~3.6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上的n个开孔圈开孔面积总和S分占分配板总面积的5.8%~14.0%,开孔面积由第一开孔圈至最外圈开孔圈依次递增;其中,第一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分1占分配板总面积的0.17%~0.40%;最外圈开孔圈的开孔面积S分n占分配板总面积的2.0%~2.8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用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上各圈的开孔数量为各圈的开孔面积/(π/4*b*b);其中,b为对应该开孔圈的开孔直径。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纺丝组件制备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纺丝原液的制备:采用丙烯腈水相悬浮聚合工艺,以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和衣康酸为共聚单体,在常压和55℃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制得聚丙烯腈淤浆,然后进行脱单、水洗、干燥后制得聚丙烯腈聚合体;其中,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和衣康酸的质量比为95:3:2;
将聚丙烯腈聚合体溶解在58wt%NaSCN中,得到聚丙烯腈原液,经脱泡和过滤后,制得聚丙烯腈纺丝原液;
2)凝固成形:将步骤(1)制得的聚丙烯腈纺丝原液经计量和过滤后,采用上述纺丝组件将聚丙烯腈纺丝原液依次经组合式过滤网、预分配板、分配板和喷丝板挤出,然后在凝固浴中凝固成型,得到初生纤维;其中,所述纺丝组件由组合式过滤网、预分配板、分配板和喷丝板组成;
3)初生纤维经过牵伸、水洗、热牵伸、前上油、干燥致密化、后上油、热定型及收丝得到大丝束碳纤维原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157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