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75891.9 | 申请日: | 202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9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赵瑞芬;程滨;滑小赞;王钊;王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S19/14;G01B2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03003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场地 土壤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涉及重金属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通过面积测量仪对小区域待测镉污染场地的面积以及形状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在测量仪上;测量仪根据待测镉污染场地面积及形状,将该地域网格化,网格的交点设置为监测取样点,然后在测量仪的GPS功能的指引下找到各个取样点并插上插旗进行标记。本发明通过网格化镉污染场地采样区,得到各个取样点,对每个取样点均检测表层、中层和深层的镉含量,从而可对镉污染场地进行全方位的认知,且相邻取样点若数据变化过大,则检测它们的中点,从而使得数据更加平滑,更能反映镉污染场地各个区域间镉含量的分布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重金属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镉是一种具有极强生理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植物有效性,与其他重金属相比,更易被植物吸收,当土壤中镉达到毒害植物之前可以在植物可食部分累积并超过食用标准,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一般镉的半衰期长达7-30年,可蓄积50年之久,进入人体能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有大量研究表明,镉具有致癌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其潜在健康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土壤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而土壤污染中又以重金属镉的危害较大,因此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也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土壤重金属中镉的检测的标准方法仍以实验室确证性分析为主,常规方法主要是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前3种方法需要制备样品并进行酸消解,实验室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样品制备复杂、耗时,并且这些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尺寸较大、复杂精密、价格高昂,测试费用成本升高,导致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监测效率低,难以全方位的对镉污染场地进行监测,难以及时反映镉污染场地真实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通过网格化镉污染场地,得到各个取样点,对每个取样点均检测表层、中层和深层的镉含量数值,能对镉污染场地进行全方位的认知,且相邻取样点若数据变化过大,则检测它们的中点,从而使得数据更加平滑,更能反映镉污染场地各个区域的镉含量的分布情况,解决了现有的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检测方法检测效率低,难以全方位的对镉污染场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够准确,难以反映镉污染场地真实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镉污染场地土壤中镉的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面积测量仪对待测镉污染场地的面积以及形状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在测量仪上;
S2:测量仪根据待测镉污染场地面积及形状,将该地域网格化,网格的交点设置为监测取样点,然后在测量仪的GPS功能的指引下找到各个取样点并插上插旗进行标记,找寻取样点时通过GPS卫星定位实时显示所处位置的坐标信息,精确找到取样点;
S3:通过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快速检测各个取样点表面土壤的镉含量,若相邻两个取样点之间的检测数值差距超过设定值,则取两个取样点的中点再进行表层检测,再对比中点与两个取样点的检测数据,若数值差距依然过大,则再选取两点之间的中点再进行检测,直至两点差值符合要求,其中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可设置为型号为TPJS-B的托普云农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
S4:表层0~20cm土壤的镉含量检测完毕后,然后通过土钻将各个取样点以及中点的中层20~40cm和深层40~60cm的土壤取出,再通过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进行检测;
S5:将各个取样点以及中点的检测数值输入计算机内,绘制该镉污染场地的镉含量图谱,在每个取样点以及中点处,均标记上具体的GPS经纬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58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