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爬模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8548.1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7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查支祥;董佳蓉;陈海燕;周旭光;周庆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11/28 | 分类号: | E04G11/28;E04G11/36;E04G21/00;E04B1/41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海曙钧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1 | 代理人: | 代宇琛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外墙 楼板 施工 设备 方法 | ||
1.一种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爬模施工设备,它包括安装在已浇注外墙(1)上的爬模施工用的顶平台(4);其特征在于:
顶平台(4)经第二卷扬机(8)悬吊有中心平台(9);中心平台(9)的四侧铰接有四块主翻板,中心平台(9)上设有与主翻板对应的四根立柱(10),每根立柱(10)上设有第三卷扬机(11),第三卷扬机(11)的拉绳(12)上设有用于吸附对应主翻板的吸盘(13);
中心平台(9)上设有四组横向气缸,每组横向气缸为两个气缸(14),每个气缸(14)的活塞杆上固定有一根支撑梁(15),中心平台(9)上设有多个与支撑梁(15)对应的加固套(16),每根支撑梁(15)与对应的加固套(16)滑动配合;已浇注的外墙(1)内表面设有与支撑梁(15)对应的带插孔的第一预埋件(17),每根支撑梁(15)外端插接在对应的第一预埋件(17)的插孔内;
前主翻板(18)搁置在前伸的两根支撑梁(15)上,后主翻板(19)搁置在后伸的两根支撑梁(15)上;左主翻板(20)搁置在左伸的两根支撑梁(15)的梁顶面内侧,右主翻板(21)搁置在右伸的两根支撑梁(15)的梁顶面内侧;
该施工设备还包括四块边角底模(22),每块边角底模(22)的一侧搁置在左伸或右伸的支撑梁(15)的梁顶面外侧,每块边角底模(22)的另一侧对应设有两个用于搁置该边角底模(22)的钢牛腿(23),已浇注的外墙(1)内表面设有与钢牛腿(23)对应的第二预埋件(24),每个钢牛腿(23)与对应的第二预埋件(24)螺接;
每块主翻板上设有一个直侧模板(25),每块边角底模(22)上设有一个L形侧模板(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爬模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前伸和后伸的气缸(14)均直接安装在中心平台(9)上,前伸和后伸的支撑梁(15)的加固套(16)直接固定在中心平台(9)上;左伸或右伸的每个气缸(14)经两个内凸台(27)垫高后安装在中心平台(9)上,左伸或右伸的每根支撑梁(15)与中心平台(9)之间垫有一个外凸台(28),左伸或右伸的支撑梁(15)的加固套(16)与对应的外凸台(28)固定;
前主翻板(18)和后主翻板(19)的底面均设有暗梁(29),前主翻板(18)的暗梁(29)搁置在前伸的两根支撑梁(15)上,后主翻板(19)的暗梁(29)搁置在后伸的两根支撑梁(1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爬模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中心平台(9)上设有中心底模板(30),中心底模板(30)上设有供第二卷扬机(8)的吊绳(31)穿过的竖向套筒(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爬模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左主翻板(20)和右主翻板(21)的直侧模板(25)的每一端与相邻的L形侧模板(26)之间设有连接钢板(33),该连接钢板(33)与对应的直侧模板(25)和L形侧模板(26)螺接。
5.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施工设备来施工建筑物外墙及楼板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从地面浇注出底部高度范围的一圈四堵钢筋混凝土外墙(1)墙体,再拼装好顶平台(4)并将其吊运安装到四堵外墙(1)墙体上方;然后继续向上爬模施工出不同高度的四堵混凝土外墙(1)墙体;
其特征在于:在爬模施工四堵外墙(1)过程中,间歇性进行环形楼板(34)的施工,环形楼板(34)的施工过程为:
a、当四堵外墙(1)墙体爬模浇注到第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时,在四堵外墙(1)的内表面埋设第一预埋件(17)和第二预埋件(24);再继续向上爬模浇注,直至四堵外墙(1)浇注到该层楼板设计标高以上一定距离;
b、提升中心平台(9)使其到达第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驱动四组横向气缸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伸出,使得每根支撑梁(15)外端插入对应的第一预埋件(17)的插孔内;第一队工人在中心平台(9)上将四个第三卷扬机(11)的拉绳(12)经吸盘(13)与对应主翻板吸附,再驱动第三卷扬机(11),使得四块主翻板外翻至水平,再拆掉四个吸盘(13),此时,前主翻板(18)和后主翻板(19)经暗梁(29)间接搁置在对应的支撑梁(15)上;而左主翻板(20)和右主翻板(21)直接搁置在对应的支撑梁(15)的梁顶面内侧;
c、第二队工人从地面搭设梯子爬到第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用螺栓将八个钢牛腿(23)与对应的四堵外墙(1)上的八个第二预埋件(24)螺接;中心平台(9)上的第一队工人将四块边角底模(22)搬运至中心平台(9)的四角,使得每块边角底模(22)内侧搁置在对应支撑梁(15)的梁顶面外侧且每块边角底模(22)外侧搁置在对应的两个钢牛腿(23)上;然后用四块连接钢板(33)将四个边角底模(22)与左主翻板(20)或右主翻板(21)固定;此时,四块主翻板和四块边角底模(22)构成了一圈连续且闭合的环形底模板,而四个直侧模板(25)和四个L形侧模板(26)同步构成了一圈连续且闭合的环形侧模板;第一队工人爬上环形底模板,绑扎第一层环形楼板(34)的钢筋网,并浇捣该层环形楼板(34)的混凝土;
d、待第一层环形楼板(34)干硬后,第二队工人从地面搭设梯子爬到环形底模板下方旋出螺栓以拆掉钢牛腿(23);再驱动四组气缸(14)内缩一小段距离,使得各个支撑梁(15)的外端与第一预埋件(17)的插孔脱离;然后驱动第二卷扬机(8)下降中心平台(9),使得环形底模板和环形侧模板与新浇的环形楼板(34)脱离,直至中心平台(9)下降到地面;
e、第一队工人拆掉连接钢板(33),实现四块边角底模(22)与左主翻板(20)及右主翻板(21)的脱离,再将四块边角底模(22)搬运搁置在中心平台(9)上;随后将四个第三卷扬机(11)的吸盘(13)与对应主翻板再次吸附,然后驱动第三卷扬机(11)张紧拉绳(12),将四块主翻板牵引至竖直状态;至此,四块主翻板和四块边角底模(22)均内收至中心平台(9)内,其截面积小于浇注好的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
f、上升中心平台(9),使其从新浇的环形楼板(34)中心孔越过该层环形楼板(34);
g、继续向上爬模施工四堵外墙(1)墙体,直至到达上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在该标高范围的四堵外墙(1)内表面埋设第一预埋件(17)和第二预埋件(24);再继续向上爬模浇注,直至四堵外墙(1)浇注到该层楼板设计标高以上一定距离;
h、提升中心平台(9)使其到达上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再按照步骤b所述的工序,驱动四组气缸(14),伸出四组支撑梁(15),实现中心平台(9)与四堵外墙(1)的连接,再外翻四块主翻板,使得四块主翻板分别搁置在对应的支撑梁(15)上;
i、第二队工人从已浇注的下一层环形楼板(34)搭设梯子爬到上一层楼板的设计标高范围,按照步骤c所述的工序,螺接八个钢牛腿(23);而中心平台(9)上的第一队工人同样按照步骤c所述的工序,从中心平台(9)中部向四角搬运并搁置四块边角底模(22),并用连接钢板(33)将各边角底模(22)与对应主翻板固定;进而构成一圈连续且闭合的环形底模板及环形侧模板;然后,第一队工人爬上环形底模板,绑扎上一层环形楼板(34)的钢筋网,并浇捣该层环形楼板(34)的混凝土;
j、待该层环形楼板(34)干硬后,第二队工人从下一层楼板搭设梯子爬到环形底模板下方拆掉钢牛腿(23);再内缩四组气缸(14)实现中心平台(9)与四堵外墙(1)的脱离;再驱动第二卷扬机(8)下降中心平台(9),使其脱离新浇的环形楼板(34),并将中心平台(9)降落到下一层环形楼板(34);
k、按照步骤e所述的工序,将四块主翻板和四块边角底模(22)均内收至中心平台(9)内;
l、上升中心平台(9),使其从新浇的环形楼板(34)中心孔越过该层环形楼板(34);
m、重复步骤g~l,直至四堵外墙(1)墙体浇注至建筑物顶标高且建筑物的顶层环形楼板(34)浇注完毕,此时四堵外墙(1)之间每隔一定层高浇注有一层环形楼板(34);
n、将中心平台(9)下降到地面,拆除并移走中心平台(9)上的全部主翻板、边角底模(22)、立柱(10)和第三卷扬机(11),并将第二卷扬机(8)的吊绳(31)与中心平台(9)临时拆开,然后在中心平台(9)上固定中心底模板(30),再在每根吊绳(31)上穿过一个竖向套筒(32)后与中心底模板(30)固定;且将每个竖向套筒(32)与中心底模板(30)固定;最后将中心平台(9)升至顶平台(4)处;
r、驱动第二卷扬机(8),从顶平台(4)下放中心平台(9)至最上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使得中心底模板(30)位于该层楼板的底标高,在该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区域绑扎钢筋笼并浇捣混凝土,进而将该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补齐,使之形成完整的最上层楼板;
s、驱动第二卷扬机(8),将中心平台(9)下放至下一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按照步骤r的方式将该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补齐;
t、重复步骤s,直至该建筑物的最下层环形楼板(34)的中心孔补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854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