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缠绕管廊束节加工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63025.8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2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叶柃;高宏兴;顾孙强;李胜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 |
主分类号: | B27J1/00 | 分类号: | B27J1/00;B27C5/00;B27G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张彩锦;梁鹏 |
地址: | 3112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缠绕 管廊束节 加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竹缠绕管廊加工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竹缠绕管廊束节加工装置及方法,其包括夹紧单元、旋转驱动单元和加工单元,夹紧单元用于夹紧待加工的竹缠绕管廊束节,其可在旋转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竹缠绕管廊束节旋转,加工单元设于夹紧单元的旁侧,用于在竹缠绕管廊束节旋转时对竹缠绕管廊束节的内壁进行铣削加工。本发明可实现竹缠绕管廊束节导入段的快速、准确加工,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缠绕管廊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竹缠绕管廊束节加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竹缠绕管廊是以竹子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固性树脂做胶粘剂,通过缠绕工艺制作的新型管廊,与目前普遍采用的钢管、混凝土等管廊相比,其抗压强度与C30混凝土管廊强度同等,满足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要求,且在同等埋深和受压条件下,竹缠绕管廊的抗震、抗沉降能力、保温防冻性、耐腐蚀性等,均优于混凝土管廊。另外,竹缠绕管廊还具有重量轻、施工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防火保温、抗渗漏、耐腐蚀、抗地质沉降、运输便捷、资源可再生、低碳环保等突出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竹缠绕管廊使用时,一般是利用束节将两段管廊安装在一起,例如专利CN206157766U和CN108018873A公开了一种竹复合管廊用转角束节,其利用转角束节实现两段管廊的连接,再如专利CN206545225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综合管廊的管段连接件,其利用管段连接件(束节)实现两段管廊的连接。利用束节实现两段竹缠绕管廊连接时,为了便于装配,需要对束节的内壁进行加工,以加工出导入段,便于管廊的顺利插入。现有专利虽然提及了管廊束节,但对于束节尤其是导入段的加工设备及具体加工工艺并未给出说明,因此,本领域有必要进行研究以获得一种适用于管廊束节的加工设备及工艺,以实现管廊束节尤其是导入段的快速加工,便于束节与竹缠绕管廊的装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缠绕管廊束节加工装置及方法,其根据竹缠绕管廊束节的加工需求,针对性的设计了适用于该束节导入段加工的装置及方法,通过该装置及方法可实现竹缠绕管廊束节导入段的快速、准确加工,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竹缠绕管廊束节加工装置,该加工装置包括夹紧单元、旋转驱动单元和加工单元,其中,夹紧单元用于夹紧待加工的竹缠绕管廊束节,该夹紧单元可在旋转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竹缠绕管廊束节旋转,加工单元设于夹紧单元的旁侧,用于在竹缠绕管廊束节旋转时对竹缠绕管廊束节的内壁进行铣削加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夹紧单元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该底座上的多爪定位机构,该多爪定位机构各卡爪的长度可调,以适应不同内径的竹缠绕管廊束节,并实现竹缠绕管廊束节的夹紧。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多爪定位机构包括安装座、多个卡爪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安装座设置在底座的中心,多个卡爪组件呈放射式布置,且各卡爪组件的一端与安装座相连,另一端与底座滑动配合,驱动组件用于带动各卡爪组件沿底座滑动,以实现卡爪长度的调节。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卡爪组件包括丝杆、螺母以及与该螺母相连的卡爪,丝杆的一端安装在安装座上,另一端与螺母螺纹配合,该丝杆可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旋转,进而带动螺母及与其相连的卡爪做直线运动。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底座上设置有与卡爪滑动配合的导轨;底座上还设置有限位机构。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驱动组件包括多个驱动件,驱动件的数量与卡爪组件的数量适应,每个驱动件均包括彼此啮合的蜗轮和蜗杆以及与蜗杆相连的轮盘,蜗轮安装在卡爪组件上,其中一驱动组件中的蜗杆连接有驱动源,且各驱动组件中的轮盘通过皮带实现各轮盘的同步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未经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30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