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叠前地震数据Q值谱分析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60012.5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8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蔡杰雄;刘俊辰;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金淼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地震 数据 谱分析 初始 模型 建立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叠前地震数据Q值谱分析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获取目标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在所述叠前地震数据中追踪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地震波,并确定每个时间深度的地震波反射波轨迹;
S200,使用指定窗函数截取地震波反射波轨迹上的地震数据,并对截取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反Q滤波;
S300,将滤波后的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以获得相对应的频谱,并对所述频谱进行归一化处理;
S400,基于地震波振幅一致性,利用频谱分析算法对归一化的频谱进行分析,以确定相应地层的Q谱值,从而获得Q谱;
S500,在所述Q谱上,根据能量聚焦程度来确定不同深度的等效Q值,并基于等效Q值与层Q值之间的转换关系,确定与不同深度的等效Q值相对应的不同深度的层Q值:
S600,根据不同深度的层Q值,建立Q值初始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00中,通过均方根速度确定每个时间深度的地震波反射波轨迹,所述地震波反射波轨迹为双曲线轨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0中,所述指定窗函数为汉宁窗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0中,根据下式对截取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反Q滤波:
其中,σ2是很小的正数,用于保证补偿函数的稳定,P是一维地震信号值,τ是地震信号输入时间,Δτ是地震信号传播时间,ω是角频率,ωh是调谐角频率,为地震信号在频谱上的最大角频率,Q指Q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00中,根据下式确定相应地层的Q谱值:
其中,表示最小偏移距处的主频,表示第xi道地震信号的主频,表示第xi道地震信号fi频率对应的振幅,表示最小偏移距处fi频率对应的振幅,f0指振幅谱上能表示的最小频率,fn指振幅谱上能表示的最大频率,η是调节参数,为负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00中,在所述Q谱上拾取能量团中能量极值点处的Q谱值,作为不同深度的等效Q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00中,等效Q值的物理意义是在一段时间内,将该时间段内的不同Q值转换成一个常Q值,且保持总衰减效果不变,等效Q值与层Q值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Qe为等效Q值,Ti和Qi分别指第i层的时间长度和层Q值;
通过如上公式,由等效Q值依次得到层Q值(Qi、Q2、…、Qn)及其对应的时间长度(T1、T2、…、Tn),从而获得层Q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00包括:
根据不同深度的层Q值,在每个共中心点道集CMP或共炮点道集CSP中标识层Q值;
在每个共中心点道集CMP或共炮点道集CSP中拾取Q值曲线,得到Q值初始模型。
9.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叠前地震数据Q值谱分析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叠前地震数据Q值谱分析的初始模型建立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001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