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转换模块、转换方法及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3910.8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0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陶冶;吴小龑;马秀刚;刘国栋;钱俊宏;胡流森;张蓉竹;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3/12 | 分类号: | G02B23/12;G02B23/16;G02B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潘育敏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转换 模块 方法 稀疏 孔径 成像 系统 | ||
1.一种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组件(1)及与所述转轴组件(1)转动连接的若干滤光机构(13);
每组滤光机构(13)均具有首尾两端,且每组滤光机构(13)内从首端到尾端之间依次设有至少三组滤光元件;
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之间首尾相接,且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内的所有滤光元件环绕所述转轴组件(1)呈圆周阵列状布置;
其中,在每组滤光机构(13)内的至少三组滤光元件中,第一组滤光元件内设有偏振片,第二组滤光元件内设有光谱片,第三组滤光元件内叠设有偏振片和光谱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转换模块还包括支撑装置(2),所述转轴组件(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底板(20)和下底板(21),上底板(20)和下底板(2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件(22)连接,所述滤光机构(13)位于上底板(20)和下底板(21)之间,所述转轴组件(1)可转动地设置于上底板(20)的对立面上,且转轴组件(1)的回转轴线垂直于上底板(20)的板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20)上开设有与滤光机构(13)数量相等的通光孔(200),且所述若干通光孔(200)环绕所述转轴组件(1)的回转轴线均匀布置;在所述转轴组件(1)的径向方向上,任意一组滤光元件到转轴组件(1)的距离等于任意一组通光孔(200)到转轴组件(1)的距离,使得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环绕转轴组件(1)转动一周,每组滤光元件均能通过所述若干通光孔(200)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20)上还设有与通光孔(200)数量相等的子望远镜安装位,且每组子望远镜安装位各设置于一组通光孔(200)上,使得子望远镜安装位上的子望远镜内的光线可沿通光孔(200)传导到滤光机构(13)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1)包括内环(10)和外环(11),所述外环(11)套设于内环(10)上,且内环(10)与外环(1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外环(11)固定于上底板(20)的对立面上;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内的所有滤光元件均设于内环(1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20)上还可转动地连接有一组齿轮(12),所述内环(10)的内圆周面上设有齿且所述齿与齿轮(12)相啮合,所述上底板(20)上还设有驱动装置(120)用以驱动齿轮(12)的转动。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的转换方法,所述光学转换模块设于稀疏孔径成像系统中的若干子望远镜的出射光路上,用于同时对每组子望远镜内的光线进行滤光,其特征在于:
当需要对每组子望远镜的出射光进行偏振滤光时,旋转所述转轴组件(1),使得在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中,内设有偏振片的滤光元件各移动到一组子望远镜出射光路上;
当需要观察每组子望远镜的出射光的色散光谱时,旋转所述转轴组件(1),使得在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中,内设有光谱片的滤光元件各移动到一组子望远镜出射光路上;
当需要对每组子望远镜的出射光进行偏振滤光的同时且需观察色散光谱时,旋转所述转轴组件(1),使得在所述若干滤光机构(13)中,同时内设有偏振片和光谱片的滤光元件各移动到一组子望远镜出射光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使每组子望远镜的出射光不经过偏振过滤和色散过滤时,旋转所述转轴组件(1),使得每组子望远镜的出射光从任意相邻的两组滤光元件之间的间隙通过。
10.一种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疏孔径成像系统中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转换模块,且所述光学转换模块设于稀疏孔径成像系统中的若干子望远镜的出射光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391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