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设备、键盘和电子设备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8414.3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4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田村文雄;邹亚科;黄维勇;何攀;大塚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85 | 分类号: | H01H13/85;H01H13/705;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姚晓雨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设备 键盘 组件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键盘和电子设备组件。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和处理器组件,处理器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键盘,显示屏和键盘通过电路板连接。键盘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的按键。其中:底板包括背部支撑板、薄膜及背光板。薄膜和背光板设置于背部支撑板的两侧,背部支撑板对薄膜、背光板以及按键起到支撑的作用。另外,背光板的朝向按键一侧表面设置有缓冲结构。背部支撑板开设有第一通孔,薄膜开设有第二通孔。按键设置于薄膜的背离背部支撑板的一侧,按键朝向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按键朝向底板运动,凸起可挤压缓冲结构。采用该键盘,当按键被按下时,凸起与缓冲结构相接触,以使缓冲结构对按键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用户敲击键盘的疲劳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子设备、键盘和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以及经济商业活动的增多,笔记本电脑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终端产品之一。键盘作为笔记本电脑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是作为办公和游戏使用场景的主要输入设备,用户对其各种特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于经常使用键盘输入的用户来说,敲击键盘的体验越来越重要。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小型化以及轻薄化的发展,键盘上按键的行程变得越来越短。用户在敲击按键的过程中,键帽在经过很短的行程即与底板接触,从而会有键帽撞击硬物的感觉,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用户的手指疲劳。
因此,如何使键盘在顺应轻薄便携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够为用户提供细腻舒适的使用体验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键盘和电子设备组件,以延长键盘的按键与底盘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以及处理器组件,处理器组件包括键盘。其中,处理器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键盘,这样,显示屏以及键盘均可与该电路连接,从而实现显示屏与键盘的信号连接,以使显示屏能够用于对键盘的输入操作进行显示。另外,在具体设置键盘时,键盘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的按键。其中,底板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背部支撑板、薄膜以及背光板。背部支撑板设置于薄膜与背光板之间,以起到对薄膜、背光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按键的支撑作用。在背光板的朝向背部支撑板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结构,该第一缓冲结构沿朝向按键的方向凸出于背光板的表面。另外,在背部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同时在薄膜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自薄膜向背光板的方向上,该第一缓冲结构的投影,落在第一通孔的投影边界范围内,且落在第二通孔的边界范围内。按键设置于薄膜的背离背部支撑板的一侧,薄膜上设置有开关电路,按键在被按压的过程中,可将薄膜的开关电路中原本处于断路状态的触点接通,从而用于实现按键所对应的输入功能。另外,在按键的朝向底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沿朝向底板的方向凸出于按键,当按键朝向底板运动时,第一凸起可与第二缓冲结构挤压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使用时,可通过键盘对其进行输入操作。具体的,按键受到按压力时,会朝向靠近底板的方向运动。由于底板的薄膜以及背部支撑板上开设有通孔,这样可有效的延长按键上的第一凸起与底板的第一缓冲结构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按键上的第一凸起可以通过薄膜上的第二通孔以及背部支撑板上的第一通孔与设置于背光板上的第一缓冲结构相接触,并开始减速直至减速到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背部支撑板上的第一通孔只是用来起到对按键的第一凸起的避让作用,故该第一通孔可开设的较小,从而使背部支撑板具有较为可靠的结构稳定性,以使键盘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另外,通过将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背光板上,可以通过背光板的形变来实现对于按键的有效缓冲,且其缓冲效果较好,以减少用户敲击键盘的疲劳感,用户体验较好。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第一缓冲结构时,该第一缓冲结构可以但不限于为由油墨或者塑料形成的硬性结构凸起。这样,在按键上的第一凸起与该第一缓冲结构接触时,通过第一缓冲结构与第一凸起之间的硬碰硬接触,以实现第一缓冲结构对按键的减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8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