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及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044725.2 申请日: 2020-09-29
公开(公告)号: CN114324196A 公开(公告)日: 2022-04-12
发明(设计)人: 朱锦涛;欧阳梦萍;张连斌;陶娟;王雪;李延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中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G01N21/27 分类号: G01N21/27;G01N21/84;G01N21/64;G01N21/55;G01N15/14
代理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代理人: 许恒恒;李智
地址: 430074 湖北***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增强 皮肤 透明性 可溶性 聚合物 制备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及其应用。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包括具有光透明作用的可溶性聚合物,或者所述微针包括具有光透明作用的可溶性聚合物和光透明剂,所述可溶性聚合物的官能团包括羟基、酰胺基、羧基、氨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光透明剂包括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醇、果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或纤维二糖。本发明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能够无痛、安全、有效地突破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直接作用于真皮,迅速使得皮肤内部折射率均一化,使得皮肤组织变得对光透明。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光透明剂为溶液状态,只能通过注射、涂抹等方式进行递送而光透明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由于无创性、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等特点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筛选、诊断和监测疾病。然而,皮肤本身的混浊特性限制了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使得这些技术只能对浅表层组织进行成像,且图像对比度低。生物组织光透明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思路,它通过向组织中引入光透明剂,暂时性提高组织中有型介质与无形介质之间的折射率匹配程度,从而降低组织的光散射,使生物组织变得“透明”,从而达到提高光在生物组织中穿透深度的目的。

光透明剂的应用可以通过注射和涂抹等方式给药。虽然真皮内注射方式给药能避开角质层的阻挡,便于光透明剂直接作用于真皮而获得较好的光透明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因其有创伤、操作方法和剂量难以掌控而无法推广。人们更加青睐皮肤表面涂抹这种简单易行的给药方法,但由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而使得光透明效果并不是很好。虽然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手段辅助给药后,光透明剂对皮肤的光透明效果得到改善,但目前应用的物理方法操作复杂,实现起来较为繁琐,甚至对机体造成或轻或重的机械损伤;有些渗透促进剂对人体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这样,限制了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因此,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方便、高效的光透明剂给药方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及其应用,其目的在于将组织光透明技术与微针进行结合,而达到提高皮肤的光透明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所述微针包括具有光透明作用的可溶性聚合物,所述可溶性聚合物的官能团包括羟基、酰胺基、羧基、氨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微针还包括光透明剂,所述光透明剂包括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醇、果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或纤维二糖。

优选地,所述可溶性聚合物为透明质酸、壳聚糖、海藻酸钠、羟丙基-β-环糊精、右旋糖酐、硫酸软骨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聚丙二醇、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基比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可溶性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00Da-500kDa。

优选地,所述针体为圆锥体形,所述针体的高度为50-1000μm,底径为50-1000μm,所述微针为由至少两个针体构成的微针阵列,相邻的两个所述针体的尖端距离为100-2000μm;每1cm2面积的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中针体的数量为1-1000。

按照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可溶性聚合物溶解到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浇筑该聚合物溶液到微针模具上,经过真空移除气泡、干燥、剥离后,得到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

按照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可溶性聚合物和光透明剂溶解到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混合溶液,浇筑该聚合物混合溶液到微针模具上,经过真空移除气泡、干燥、剥离后,得到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

优选地,所述聚合物溶液中可溶性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为1%-7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7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