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1569.4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6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侯美慧;曹旭东;李崇;张兆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5/02 | 分类号: | C07F5/02;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化合物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通过两个含硼基团和特定环系的芳香稠环稠合在一起,具有窄半峰宽、高荧光量子产率,具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热稳定性,以及具有合适的HOMO和LUMO能级,作为OLED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中的掺杂材料使用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发光色纯度和器件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本发明含硼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层掺杂材料使器件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自发光、柔性、轻薄、视角宽等特点,在操作中具有电压低、响应速度快、温度适应性好等优势,在大面积平板显示和照明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荧光掺杂材料受限于早期的技术,只能利用电激发形成的25%单线态激子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较低(最高为25%),外量子效率普遍低于5%,与磷光器件的效率还有很大差距。磷光材料由于重原子中心强的自旋-轨道耦合增强了系间窜越,可以有效利用电激发形成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100%。但多数磷光材料价格昂贵,材料稳定性较差,色纯度较差,器件效率滚落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在OLED的应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显色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光材料除了高效、稳定,也需要更窄的半峰宽以提升器件发光色纯度。荧光掺杂材料可通过分子工程,实现高荧光量子、窄半峰宽,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已获得阶段性突破,硼类材料半峰宽可降低至30nm以下;而人眼更为敏感的绿光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磷光掺杂材料,但其发光峰形难以通过简单方法缩窄,因此为满足更高的显色标准,研究窄半峰宽的高效绿色荧光掺杂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TADF敏化荧光技术(TSF)将TADF材料与荧光掺杂材料相结合,利用TADF材料作为激子敏化媒介,将电激发形成的三线态激子转变为单线态激子,通过单线态激子长程能量传递将能量传递给荧光掺杂材料,同样可以达到100%的器件内量子效率,该技术能弥补荧光掺杂材料激子利用率不足的缺点,有效发挥荧光掺杂材料高荧光量子产率、高器件稳定性、高色纯度及价廉的特点,在OLEDs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
具有共振结构的硼类化合物更容易实现窄半峰宽发光,该类材料应用于TADF敏化荧光技术中,可以实现高效率、窄半峰宽发射的器件制备。如CN 107507921A中,公开了以最低单线态和最低三线态能级差小于等于0.2eV的TADF材料为主体,含硼类材料为掺杂的发光层组合技术;CN 110492005 A中公开以激基复合物为主体,含硼类材料为掺杂的发光层组合方案;均能实现与磷光媲美的效率、相对较窄的半峰宽。因此,开发基于窄半峰宽硼类发光材料的TADF敏化荧光技术,在面向BT.2020显示指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强劲的潜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申请人提供了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本发明含硼有机化合物通过两个含硼基团和特定环系的芳香稠环稠合在一起,本发明含硼有机化合物具有窄半峰宽以及高荧光量子产率,从而可提升器件的发光色纯度和效率。
本发明提交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所述含硼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通式(1)中,X1、X2、Y1、Y2分别独立地表示为-O-、-S-或-N(R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15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