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系统、方法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1272.8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5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罗士锋;任坤腾;路富强;续建辉;陈彦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53/50;B60L53/53;B60L53/54;B60L53/60;B60L5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姚莹丽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系统 方法 汽车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储能模块,交流放电模块、直流放电模块和通信控制模块。其中,通信控制模块可以接收交流放电指令和/或直流放电指令。在接收到交流放电指令时,通信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储能模块为直流放电模块提供第一直流电流,控制直流放电模块将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流,并利用第二直流电流对第一设备进行直流充电;在接收到直流放电指令时通信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储能模块为交流放电模块提供第一直流电流,控制交流放电模块将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第一交流电流,并利用第一交流电流对第二设备进行交流充电。这样,一套充电系统可以提供两种不同的充电服务,能够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系统、方法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以车载电池为动力来源,当车载电池的电量耗尽时,用户可以通过充电桩为电动汽车充电。但是,目前充电桩的数量相对电动汽车的数量仍然较少,导致用户无法及时为电动车充电。另外,由于电动汽车还可能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电池电量消耗殆尽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出现了一些移动充电车。移动充电车中设置有车载储能电池,可以预先通过充电桩为储能电池进行充电,储存大量电能。当电动汽车的电池电量消耗殆尽后,移动充电车可以主动前往电动汽车所在的位置,通过移动充电车上的车载储能电池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但是,目前的移动充电车大多只支持直流充电,即移动充电车只能通过直流电流为电动汽车充电,无法提供交流充电服务,不能满足多用途的使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方法及汽车,旨在提供一种支持直流充电和交流充电两种充电模式的充电系统及移动充电车辆。
一种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储能模块,交流放电模块、直流放电模块和通信控制模块;
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存储电能,并输出第一直流电流;
所述交流放电模块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第一交流电流,所述第一交流电流用于对第一设备进行交流充电;
所述直流放电模块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流,所述第二直流电流用于对第二设备进行直流充电;
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用于:
接收直流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储能模块为所述直流放电模块提供第一直流电流,控制所述直流放电模块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所述第二直流电流,并利用所述第二直流电流对第一设备进行直流充电;
接收交流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储能模块为所述交流放电模块提供第一直流电流,控制所述交流放电模块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所述第一交流电流,并利用所述第一交流电流对第二设备进行交流充电。
可选地于,所述直流放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流转换模块和第二电流转换模块;
所述第一电流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转换为第二交流电流;
所述第二电流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交流电流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流。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交流受电模块;
所述交流受电模块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三设备的第三交流电流,并将所述第三交流电流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流,所述第三直流电流用于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充电;
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还用于:
接收交流充电指令,控制所述交流受电模块接收第三设备的第三交流电流,将所述第三交流电流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流,并利用所述第三直流电流为所述储能模块充电。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直流受电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12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机、电机转子
- 下一篇:轮胎子口护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