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1987.5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6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占军;彭陈发;张士聪;陈胜;朱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W1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梁倩 |
地址: | 31001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扇区 业务 吸收 网络 频率 协同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站点的宏微类型;计算各个频段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的第一拐点值,进而计算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判断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是否大于或等于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若是,则进行退频处理;若否,则根据站点的宏微类型,采用周边对打扇区吸收方式或者周边采样点占比预估吸收能力方式,计算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依据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以及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确定频率协同方案。该方案根据宏微扇区的吸收特性制定不同的吸收方式,实现了科学的频率协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对数据业务的需求急剧增多,这给现有的通信系统带来了挑战。为了满足用户更高通信速率、更短通信时延、更多通信连接的需求,5G技术应运而生。基于目前移动现网4G网络部署的频段配置,4G的频段和5G的频段之间是有干扰的,如何在保障4G网络质量的同时,做好4G/5G的频率协同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4G/5G的频率协同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对4G区域现网D1/D2载波直接退频;第二种方案是对4G区域现网D1/D2载波进行1:1容量替换。然而,采用第一种方案,会对高负荷下的4G网络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在容量未补充到位情况下直接退频,用户页面速率下降达44%,高负荷小区上升60%。而第二种方案未综合考虑当前现网部分4G站点容量的冗余以及5G反开对4G容量的影响,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同时大量的容量替换设备采购立项也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会影响4G/5G频率协同的进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站点的宏微类型;
计算各个频段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的第一拐点值;
根据载波配置数据、业务均衡系数以及第一拐点值,计算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
判断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是否大于或等于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
若是,则进行退频处理;若否,则根据站点的宏微类型,采用周边对打扇区吸收方式或者周边采样点占比预估吸收能力方式,计算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依据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以及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确定频率协同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宏微扇区业务吸收的网络频率协同装置,该装置包括:
类型确定模块,适于确定站点的宏微类型;
计算模块,适于计算各个频段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的第一拐点值;根据载波配置数据、业务均衡系数以及第一拐点值,计算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
判断模块,适于判断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是否大于或等于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
处理模块,适于若判断模块判断得到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大于或等于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则进行退频处理;若判断模块判断得到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小于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则根据站点的宏微类型,采用周边对打扇区吸收方式或者周边采样点占比预估吸收能力方式,计算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依据频率协同后整个扇区的承载业务量能力、站点扇区的当前业务量以及周边扇区吸收业务量总值,确定频率协同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9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套隔片、冷却装置和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熨烫模块及熨烫机及熨烫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