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恒温型物质遇水放气反应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0444.5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7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慧;范宾;黄知清;张小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7/18 | 分类号: | G01N7/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吴文滨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温 物质 放气 反应 能力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型物质遇水放气反应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装置包括升降水箱单元以及与升降水箱单元相连通的恒温水箱单元,该恒温水箱单元包括恒温水箱以及分别设置在恒温水箱内的加水预热机构、物质反应机构、液位平衡机构,加水预热机构、物质反应机构及液位平衡机构依次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提供恒温环境,并在恒压状态下测量气体释放量,有效避免了环境因素引起的气体热胀冷缩现象导致气体释放量的测量偏差,扩大了试验的温度条件范围,能够全天控温,保证试验能够长时间进行测试,测试放气量更加准确,进而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精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品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恒温型物质遇水放气反应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危险品化学分类项目中,遇水放出易燃气体属于4.3类危险品。该类物质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曾发生多起因某些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产生爆炸事故而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件,因此对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反应能力测试是一项重要的危险鉴别测试。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遇水放出易燃气体测试装置通常使用天平称量法及气体流量计来计算气体量,虽然自动化高,但是如果实验样品释放的气体量过小就会导致天平和气体流量计无法准确测出气体的释放量。而传统的遇水放出易燃气体测试装置通常使用玻璃量气管,但因为测试过程中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气体发生热胀冷缩现象,使得气体释放量的测量出现偏差而无法准确计算气体释放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型物质遇水放气反应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既能够避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气体释放量测量的影响,又能精确测试微量样品的放气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恒温型物质遇水放气反应能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升降水箱单元以及与升降水箱单元相连通的恒温水箱单元,该恒温水箱单元包括恒温水箱以及分别设置在恒温水箱内的加水预热机构、物质反应机构、液位平衡机构,所述的加水预热机构、物质反应机构及液位平衡机构依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水箱单元包括升降机构以及设置在升降机构上的升降水箱,该升降水箱与恒温水箱相连通。升降机构能够带动升降水箱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当升降水箱向上移动时,能够将升降水箱中的输入至恒温水箱中;当升降水箱向上移动时,能够将升降水箱中的输入至恒温水箱中,以使恒温水箱内的加水预热机构、物质反应机构、液位平衡机构处于恒温环境中;当升降水箱向下移动时,恒温水箱中的水能够倒流回升降水箱中,以便将恒温水箱中的水排掉,便于将物质反应机构从恒温水箱中取出或放入。
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水箱与恒温水箱之间设有软管,并通过软管相连通,所述的软管与升降水箱之间、软管与恒温水箱之间均设有截止阀。软管能够使升降水箱位于不同高度时仍能够与恒温水箱连通,截止阀用于控制软管中水流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升降控制组件、设置在升降控制组件顶部的支撑板以及多个竖直设置在底座与支撑板之间的伸缩支杆,所述的升降水箱设置在支撑板上。升降控制组件用于主动控制升降水箱的升降,伸缩支杆用于保持支撑板的平衡。
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控制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底座上的套筒、转动设置在套筒顶部的手轮以及沿竖直方向插设在套筒上并与手轮的内部螺纹配合的螺杆,该螺杆的顶部与支撑板的底部相连。手轮的底部与套筒顶部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手轮内部设有中心螺孔,与螺杆上的螺纹配合。转动手轮,使螺杆向上运动将支撑板顶起,或向下运动并逐渐缩回至套筒中,以将支撑板放下。
进一步地,所述的恒温水箱内设有电加热管、温度传感器及搅拌器。电加热管用于对恒温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监测恒温水箱中的水温,并反馈至控制器,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通过控制器对电加热管的功率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恒温环境。搅拌器的搅拌能够促进恒温水箱中水的温度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04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