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9166.1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5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吴峰;王好运;涂晶晶;丁贵杰;石长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A01G7/04;A01C1/02;A01C1/00;A01C1/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马尾松 当年 幼苗 次生 针叶 萌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3月中旬,选择马尾松优良家系的种子进行消毒、催芽处理;将发芽的幼苗移栽至无纺布营养袋,基质为草炭泥、珍珠岩、蛭石按2:1:1或4:3:3的体积比进行混合,并用0.5‑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8月初,选取无纺布营养袋中未萌发的全初生条形叶幼苗,放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光照14‑16h,黑暗8‑10h,昼温24‑28℃,夜温20‑22℃,湿度50‑60%的长光周期处理,至所有幼苗均萌发出次生针叶。本发明可使幼苗的光合作用面积更大,有利于苗木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提高马尾松出圃苗木的均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育苗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
背景技术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我国的乡土针叶树种,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以及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南方山人工林区最主要用材树种之一。马尾松以种子繁殖为主,于春季进行育苗,当年12月底至次年2月之间进行造林。在马尾松种子萌发后,随着子叶的伸长,从上胚轴生长点萌发的幼茎上逐渐长出初生的条形叶。随着幼苗的生长,初生条形叶的叶腋处将会相继长出次生针叶。条形叶较纤细,单枚着生,次生针叶2-3枚1束着生。而已有的研究表明,马尾松幼苗初生叶存在的时间与次生叶出现的时间在种源间和个体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在马尾松成苗期(1年生苗出圃造林前),会出现全初生叶和全次生针叶两种不同生长类型苗木。其中,全次生针叶幼苗自7月左右陆续有针叶展出。而全初生叶幼苗,其初生叶叶腋间的次生针叶原基一直处于生长停滞状态,于次年生长季开始时才迅速萌发。
研究显示,马尾松幼苗次生针叶的叶长、体积和表面积等形态指标均显著大于初生条形叶。具有次生针叶的幼苗的光合作用面积更大,干物质量积累较多,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更强,出圃时的苗木质量以及造林后的生长表现均高于全初生叶的幼苗。因此,次生针叶可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抗旱性及苗木质量的提高。同时,马尾松全分布区种源苗期试验结果显示,中带种源的当年生幼苗中全初生叶幼苗所占比例在30%左右,促进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的萌发,也是提高马尾松苗木均一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科学、有效的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是马尾松种子育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可使幼苗的光合作用面积更大,有利于苗木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提高马尾松出圃苗木的均一性的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有效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催芽处理:3月中旬,选择马尾松优良家系的种子进行消毒、催芽处理;
(2)移苗:种子萌发3-4周后,将发芽的幼苗移栽至无纺布营养袋,营养袋装基质后直径6-8cm、高8-10cm,基质为草炭泥、珍珠岩、蛭石按2:1:1或4:3:3的体积比进行混合,并用0.5-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3)长光周期处理:8月初,选取无纺布营养袋中未萌发的全初生条形叶幼苗,放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光照14-16h,黑暗8-10h,昼温24-28℃,夜温20-22℃,湿度50-60%的长光周期处理,至所有幼苗均萌发出次生针叶。
上述的一种有效促进马尾松当年生幼苗次生针叶萌发的方法,其中步骤(1)催芽处理方法为:用0.5-0.7%的高锰酸钾消毒30-40分钟,然后清水冲洗,再用始温35-45℃的温水浸泡28-36小时,期间每隔6~8小时换水一次;种子露白后,将种子播撒于发芽盒内,用高压灭菌后的蛭石为基质,每个发芽盒2-2.5g种子,将发芽盒放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设置温度22-28℃,湿度45~50%,光照10-12小时、黑暗12-1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91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