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化工气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8502.0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3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洪娇娇;徐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72 | 分类号: | C10J3/72;F23K3/16;F23B30/00;F23L1/00;F23J1/06 |
代理公司: | 河南银隆律师事务所 41186 | 代理人: | 刘一闯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化工 气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化工气化炉,包括炉体、进料口板、限位板、抽杆、前门和处理机构,所述的炉体安装在已有工作地面上,炉体的上端中部开设有进料通槽,进料通槽的左右内侧壁之间通过销轴安装有进料口板,进料口板的上端面后端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下端通过滑动配合方式与炉体的上端面连接,炉体的前端面通过滑动配合方式上下对称安装有抽杆,抽杆左右对称排布,抽杆的前端面与前门的后端面相连,前门的后端与炉体的前端之间通过滑动配合方式相连,炉体内部设置有处理机构,设置的处理机构可实现燃料的多腔分堆燃烧,以降低因过多堆积而出现燃料燃烧不充分现象的几率,进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化工气化炉。
背景技术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学加工过程。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煤炭气化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用气化剂对煤进行热化学加工,将煤中有机质转变为煤气的过程,煤的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各种气体燃料, 是洁净的能源,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是合成液体燃料、化工原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但在煤化工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在煤等燃料大量或较多量堆积的情况下进行燃烧的方式易使煤等燃料出现燃耗不充分或燃烧速度较慢的现象,进而使得燃料的使用程度较低,同时采用的燃烧腔的内部空间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量的燃料的适应性较低,以致燃料的充分燃烧程度较低;
2、燃料体积存在的不均一现象易对其整体的燃烧速度和程度造成影响,而采用简单的磨碎结构的效果不太理想,同时燃料在烧制时整体的松散程度较低以致出现燃烧中断现象的几率有所增加。
发明内容
(一)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煤化工气化炉,包括炉体、进料口板、限位板、抽杆、前门和处理机构,所述的炉体安装在已有工作地面上,炉体的上端中部开设有进料通槽,进料通槽的左右内侧壁之间通过销轴安装有进料口板,进料口板的上端面后端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下端通过滑动配合方式与炉体的上端面连接,炉体的前端面通过滑动配合方式上下对称安装有抽杆,抽杆左右对称排布,抽杆的前端面与前门的后端面相连,前门的后端与炉体的前端之间通过滑动配合方式相连,炉体内部设置有处理机构。
所述的处理机构包括电动推杆、短杆、连杆、连接板、磨板、筛板、支架、支座、运输通道、分料组和腔板,电动推杆左右对称安装在炉体的前内侧壁的上端,电动推杆的前端安装有短杆,短杆的前端通过一号销轴安装有连杆,连杆与一号销轴之间通过滑动配合方式相连,连杆的下端之间安装有二号销轴,二号销轴的左右两端通过轴承与炉体的内侧壁相连,二号销轴的中部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端安装有磨板,磨板为上凹圆弧结构,磨板的下方设置有筛板,筛板的中部为内凹圆弧结构,筛板的左右两端面对称安装有支架,支架与炉体的内侧壁相连,支架的正下方设置有支座,支座安装在炉体的内侧壁上,支座之间安装有运输通道,筛板中部内凹圆弧结构位于运输通道上端的内部,运输通道的后内侧壁的下端设置有分料组,运输通道的下方从左往右等距离设置有腔板,腔板之间构成燃烧腔,通过人工方式向上转动进料扣板以使进料通槽开放并向筛板中部倾倒燃料,然后通过电动推杆推动短杆做前后往复运动,连杆在短杆的带动下做同步往复转动运动,连杆带动连接板同步转动,连接板带动磨板同步转动,磨板可对筛板中部的燃料起到同步磨碎作用经筛分、研磨的燃料落入运输通道内,通过分料组使燃料均匀落入相邻腔板之间,之后燃料在燃烧腔内进行燃烧等处理,燃料燃烧结束一段时间后,通过人工方式向前拉动前门,前门带动抽杆同步运动直至相应位置,然后通过人工方式对燃烧腔内的废渣进行回收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85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