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7834.7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强;朱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92 | 分类号: | G01R31/392;G01R31/396;G01R31/367;G01R31/36;G01R3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老化 程度 判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从大数据中提取新能源汽车的多组充电数据并训练孪生网络模型,利用孪生网络模型得到多个充电特征向量,将各充电特征向量归类到行车里程不同的基准老化区间,分别计算各基准老化区间的基准老化向量;步骤二:基于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充电数据,利用孪生网络模型得到对应的充电特征向量,分别计算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对应的充电特征向量与各基准老化区间的基准老化向量之间的距离,选取距离最小的一个基准老化区间对应的行车里程作为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老化评估值,从而得到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老化程度。本发明评估结果准确,实施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充放电的影响而使电池性能逐渐发生衰减,表现为电池的老化,进而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所以,找到一种电池老化程度评估的方法,判断电池性能是否仍然满足车辆的性能要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动力电池老化程度的评估,传统上通过实际量测动力电池的电压、电流、内阻,再通过一系列变换进而得到一种可以反映电池老化程度的一种物理指标,用来衡量电池的老化程度。
传统方法大多依赖于电池物理指标的实地的量测,需要一系列的人工实际操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的老化指标。即传统方法多基于电化学原理建模,建立在对电池工作机理的深刻理解上,具体方法上往往需要专门的装置对电池电压、电阻、电量等进行多轮的测试、静置、再测试过程,操作过程繁杂、测试时间较长,评估结果也会因操作的规范程度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适合用于大批车辆的电池评估。
传统方法之外的另一种电池老化程度评估思路,则并不强调电池的内在机理,而是建立一种比对机制,将待测电池参数与比对基准参数的比对值作为电池老化的一种评估,这种方法绕过了不太容易衡量的复杂的电池老化内部机理,通过容易测量的电池的外在表现进行计算,方便了大批量电池老化程度的评估。但目前这类方法在模型构建上、采用数据特征上往往过于简单,导致电池老化程度评估的偏差较大。
因此,找到一种能够简单、快速评估动力电池老化程度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化程度的比较,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不良使用习惯并进行纠正,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为商家和用户提供一种电池老化程度的量化指标,提升汽车商家的服务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实施且结果较准确的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用于判断新能源汽车上所使用的动力电池的老化程度,所述动力电池老化程度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从大数据中提取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多组充电数据,基于所述充电数据训练孪生网络模型,并利用训练好的所述孪生网络模型得到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多组充电数据对应的充电特征向量,依据行车里程划分不同的基准老化区间,将各所述充电特征向量归类到不同的基准老化区间,依据各所述基准老化区间对应的所述充电特征向量分别计算均值作为各所述基准老化区间的基准老化向量;
步骤二:基于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充电数据,利用训练好的所述孪生网络模型得到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对应的充电特征向量,分别计算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对应的充电特征向量与各所述基准老化区间的基准老化向量之间的距离,选取距离最小的一个基准老化区间对应的行车里程作为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老化评估值,从而利用所述老化评估值得到待判断老化程度的动力电池的老化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7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