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生产加工用的配料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7337.7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1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5/04 | 分类号: | B01F15/04;B01F15/02;B01F7/04 |
代理公司: | 深圳龙图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姜书新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生产 工用 配料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材料生产加工用的配料装置,包括安装底板和安装侧板,所述安装底板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称料机构和第二称料机构,所述第一称料机构和第二称料机构上分别放置有不同分量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位于所述安装侧板上安装有间歇配料放料机构,所述间歇配料放料机构下端连接有混料机构。该装置利用两个称料机构分别对不同的原材料进行定量称重,随后经过间歇配料放料机构间歇性的放料和进一步配料,配料精确度高,并且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材料生产加工用的配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复合材料生产加工时的配料方式多是使用人工称量后再进行混合,这样在遇到多次称量配比的场合就会费时费力,浪费人工成本,本身的机械自动化程度低还会带来产量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生产加工用的配料装置,以解决目前的复合材料生产加工时的配料方式多是使用人工称量后再进行混合,这样在遇到多次称量配比的场合就会费时费力,浪费人工成本,本身的机械自动化程度低还会带来产量的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材料生产加工用的配料装置,包括安装底板和安装侧板,所述安装底板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称料机构和第二称料机构,所述第一称料机构和第二称料机构上分别放置有不同分量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位于所述安装侧板上安装有间歇配料放料机构,所述间歇配料放料机构下端连接有混料机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称料机构包括相对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横向支架,所述第一横向支架上端连接有第一四分之一弧形圈,所述第一四分之一弧形圈正面刻有第一刻度表,所述第一四分之一弧形圈右侧端口连接有第一耳座,所述第一耳座固定于第二安装支架里侧,所述第一耳座相对于第一安装支架位置设有第二耳座,所述第二耳座和第一耳座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耳座上套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下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两侧连接有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放料盒,所述第一放料盒底端对称固定有第三耳座,所述第三耳座铰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下端铰接于第四耳座上,左右两个所述第四耳座分别固定于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外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柱和第四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之间连接有第一U型架,所述第一U型架连接有第一指针,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之间还连接有第五连接柱,所述第五连接柱和第四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两块第一铰接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称料机构与第二称料机构零件规格相同且位置相对,所述第二称料机构包括第三安装支架、第四安装支架、第二横向支架、第二四分之一弧形圈、第二刻度表、第五耳座、第六耳座、第六连接柱、第二弹簧、第七连接柱、第三竖直板、第四竖直板、第二放料盒、第八耳座、第二伸缩杆、第九耳座、第八连接柱、第九连接柱、第二U型架、第二指针、第十连接柱、第二铰接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间歇配料放料机构包括对称固定于安装侧板上的两块斜向板,所述斜向板左侧连接有倒三角形侧板,所述倒三角形侧板与安装侧板之间横向架设有两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套有轴套,所述轴套外侧均匀分布有若干挡板,位于所述转动轴右端连接有转轮,所述转轮卡接有竖向卡板,所述竖向卡板下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柱上,所述竖向卡板侧方设有凸轮,所述凸轮连接有第一电机。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向卡板面向安装侧板的侧面固定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上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平行于安装侧板设置,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固定于固定板上,位于所述竖向卡板面向凸轮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端头为圆滑面的直杆,所述直杆端头抵住凸轮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73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