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95507.0 | 申请日: | 202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1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郭子贤;王新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六甲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D5/12 | 分类号: | D01D5/12;D01D1/02;D01D10/02;D01D10/06;D01F6/46;D01F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011 江苏省盐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剪切 流体 复合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剪切增稠流体与纺丝溶剂或者低浓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解料混合均匀,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纺丝混合料中,经过挤出成型得到复合冻胶纤维,然后经过萃取、干燥或者直接干燥和多级热牵伸得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本发明通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过程中引入剪切增稠流体,使得剪切增稠流体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体中均匀分散,然后通过高倍牵伸迁移到纤维表面,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纳米颗粒层,解决了长时间放置纳米微球会沉降和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制备的防弹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尤其是对于降低凹陷有显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尤其适用于制备柔性防弹材料。
背景技术
剪切增稠流体(Shear Thickening Fluid,简称STF)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该流体的粘度与剪切速率密切相关,当剪切速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粘度能够急剧增大,即产生所谓的剪切增稠。剪切增稠液体在高速冲击下,表观粘度能够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由液相转变成固相,从而呈现出固体的抗冲击性能,而当冲击力消除之后又能够迅速从固相转变成液相,其剪切增稠效应是可逆的。根据此特性,可将剪切增稠流体应用于材料的抗冲击领域,例如用于防弹材料、防护设备和减振设备等的制造中。目前的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剪切增稠流体在低剪切速率下,出现剪切变稀现象;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出现剪切增稠现象。英国的Barnes根据这种实验现象,总结了“胀流流体”(即为剪切增稠流体)的剪切增稠现象。有关剪切增稠的微观机理有两种:一种是由Hoffman提出的ODT机理(有序到无序),即剪切变稀是由于体系中粒子有序程度的提高,剪切增稠是由于体系中粒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另一种机理则认为,剪切增稠是由于流体作用力引起体系中形成“粒子簇”,使得体系的粘度增大。
发明内容
目前有专利利用STF液体与高性能纤维织物复合制备的液体抗冲击材料,即利用编织布和PVC等热熔材料,采用热熔滚压或热熔模压的工艺贴合在三维夹心材料复合材料的两侧,沿边贴合封闭形成三维夹心封装袋,将配置好的STF液体注入这种三维夹心结构的腔体中,贴合封闭。将STF液体灌入三维夹心复合材料袋中,长时间STF液体中的纳米微球会沉降,导致分布不均匀,容易发生组成变化,严重影响材料的吸能特性。并且,外层材料三维编织布材料通过热合(热熔滚压或热熔模压)不易实施,成本高,耗能大,给封装带来很大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过程中引入剪切增稠流体,使得剪切增稠流体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体中均匀分散,然后通过高倍牵伸迁移到纤维表面,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纳米颗粒层,解决了长时间放置纳米微球会沉降和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制备的防弹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尤其是对于降低凹陷有显著效果。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剪切增稠流体与纺丝溶剂或者低浓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解料混合均匀,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纺丝混合料中,经过挤出成型得到复合冻胶纤维,然后经过萃取、干燥和多级热牵伸得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剪切增稠流体复合纤维。
具体过程如下:
a.首先将5wt%-40wt%纳米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酸钙、醋酸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添加到分散介质中,通过高速剪切乳化分散,然后经过加热、循环回流、过滤去除其中未能均匀分散的大颗粒,最后经过蒸发或者蒸馏去除低沸点溶剂得到剪切增稠流体。
b.由浓度为0.1wt%-3wt%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纺丝溶剂混合后缓慢升温至180-240℃制成低浓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解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六甲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六甲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55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