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G基站避雷针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95038.2 | 申请日: | 202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3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 发明(设计)人: | 蔡志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吉鹏 |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站 避雷针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G基站避雷针设备,其结构包括避雷针杆、外撑装置、支杆、安装底杆,避雷针杆上端外侧设有外撑装置,并且外撑装置下端焊接与支杆外侧表面,通过三角支撑器和嵌套环初始位置初步的对避雷针杆外侧进行支撑,同时狂风吹动外移杆进行外移和内收,带动了撑环在避雷针杆上进行上下滑动,防止避雷针杆被强风被拦腰吹弯,雷电通过三个外移杆进行分散传导到滑动导板上,滑动过程中与三个触点发货所能接触,从而将雷电通过三个细针体进行分散传导,加快雷电传导到地下进行泄散,通过滑动槽内部的弹簧对外移杆进行往复滑动提供一定的动力,确保外移杆的正常滑动,从而提高嵌套环对避雷针杆的外侧进行支撑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5G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到一种5G基站避雷针设备。
背景技术
5G基站是5G网络的核心设备,一般安装在视野空旷的郊区,5G基站的基本高度都是30到50多米,因为高度的原因遇到打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避雷针设备对5G基站上的信号设备进行保护,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散,但是由于避雷针设备处于5G基站的最顶层,并且避雷针形成上细下粗垂直安装,在发生打雷的情况下时常伴随着狂风,强风容易吹动避雷针的针尖较细处发生摇晃,从而造成避雷针被拦腰吹弯,导致避雷针的针尖对周围雷电的接触引来并提前放电泄散到地下的效果下降,容易将雷电引到5G基站上,造成5G基站与雷电发生接触,导致5G基站局部受到雷击,降低对5G基站的雷击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5G基站避雷针设备,其结构包括避雷针杆、外撑装置、支杆、安装底杆,所述避雷针杆上端外侧设有外撑装置,并且外撑装置下端焊接与支杆外侧表面,所述避雷针杆下端安装在支杆顶部,并且支杆底部设有安装底杆,所述外撑装置包括三角支撑器、嵌套环、导电板,所述三角支撑器上端安装在嵌套环下端内部,并且避雷针杆采用间隙配合贯穿于嵌套环内部,所述三角支撑器下端采用间隙配合安装在导电板内部,所述导电板焊接于支杆外侧表面,所述导电板共设有三个,并且呈圆环型等距分布在支杆的外侧,分别与三角支撑器下端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角支撑器包括外移杆、连动杆、固定吊耳、限位转轴,所述外移杆上端安装在嵌套环下端内部,所述连动杆上端通过固定吊耳与外移杆外侧表面相铰接,所述连动杆下端与限位转轴相连接,并且限位转轴安装在避雷针杆内部中端,所述外移杆下端采用间隙配合安装在导电板内部,所述外移杆与连动杆之间形成的初始倾斜角度相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嵌套环包括外贴机构、转动球,所述避雷针杆采用间隙配合贯穿于贴机构内部,并且转动球采用间隙配合安装在外贴机构下端内部,并且转动球与外移杆上端相焊接,所述转动球共设有三个,分别与三个外移杆顶部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贴机构包括撑环、贴合板、滑球、伸缩管套,所述避雷针杆采用间隙配合贯穿于撑环内部,并且撑环内侧设有贴合板,所述贴合板内侧表面安装有滑球,并且滑球与避雷针杆外侧表面相抵触,所述贴合板外侧表面与伸缩管套首端相固定,并且伸缩管套末端与转动球相抵触,所述贴合板和伸缩管套均设有三个,并且呈圆环型等距安装在撑环内侧,并且每个贴合板上设有五个滑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板包括滑动导板、细针体、固定底板,所述外移杆下端采用间隙配合安装在滑动导板上端内部,所述滑动导板底面与细针体顶部相固定,所述细针体下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底板上表面,所述细针体共设有三个,安装在滑动导板和固定底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导板包括滑槽板体、滑动槽、弹簧、触点,所述外移杆下端采用间隙配合安装在滑槽板体上端内部,并且滑槽板体内侧表面嵌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安装有弹簧,所述触点贯穿在滑槽板体下端,并且触点与细针体顶部相固定,所述弹簧采用热镀锌材质,具有将强的导电能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吉鹏,未经包吉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50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