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无线ad hoc网络邻居发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5844.1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8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谢嘉倍;谭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8/00 | 分类号: | H04W8/00;H04W84/18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自适应 天线 阵列 无线 ad hoc 网络邻居 发现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无线ad hoc网络邻居发现方法。本发明针对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无线ad hoc网络的初始化/周期性组网需求,为每个时钟同步或异步的网络节点设计适用于邻居发现的自适应天线阵列发送和接收状态的切换序列。本发明的方案能确保,无论两个网络节点开始执行状态切换序列的时间差距有多大,它们总能在有限时长内获得至少一次彼此发现的机会。与现有适用于邻居发现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状态切换序列相比,本发明所设计的状态切换序列具备更小的MTTR值,从而在更短的时间长度内为无线ad hoc网络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彼此发现的机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无线ad hoc网络邻居发现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Ad hoc网络(或者无线自组织网络)无需固定基础设施支持,具备多跳、节点可移动和地位对等、以及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特征,特别适用于战场通信、应急救援、物联网和车联网等应用场合。在无线Ad hoc网络中,每个节点在组网、路由和通信等阶段都需要执行邻居节点发现的功能,实时地生成或者更新其邻居节点信息和网络拓扑,从而为后续的路由发现和数据传输等功能提供信息基础。
在邻居发现过程中,无线Ad hoc网络的每个节点可以利用定向天线[1]在某个特定方向上的高发射和接收增益特性,获得增大传输距离以发现更多邻居节点和增强通信抗干扰/保密性能等优点。另一方面,定向天线发射和接收增益的方向不均衡特性又会导致任意两个相邻节点只能在其天线方向相互对准时才能发现彼此的存在,从而为无线Ad hoc网络的邻居发现带来了挑战。
为了降低这一挑战对邻居发现性能所带来的影响,无线Ad hoc网络节点可以采用一种特殊的定向天线,即自适应天线阵列[2],[3]。由于自适应天线阵列可以对接收信号的来波方向进行实时跟踪,迅速调整其主波束的方向加以对准并获得最优的信号增益,从而实现全向监听/接收和定向发送的功能。而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无线Ad hoc网络邻居发现技术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确保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总能,在不了解对方所处方位和知道/不知道对方时钟信息的限制条件下,使得彼此的自适应天线阵列在有限时长内实现方向对准,从而获得发现彼此的机会。为此,每个网络节点都需要为其自适应天线阵列预先设计适当的状态切换序列,以明确该节点在每个邻居发现时隙中应当是处于发送还是接收状态,以及它在每个发送时隙中应如何设置自适应天线阵列的发送方向。
而衡量一个适用于自适应天线阵列节点的状态切换序列性能优劣的主要参数是最大汇聚时间间隔(Maximum time-to-rendezvous,简称MTTR),即当任意两个节点均根据该序列来设置其自适应天线阵列的状态时,它们能连续两次获得邻居发现机会(即同一时隙内彼此天线阵列方向处于对准状态)的最长时间间隔。通常来说,具备更小MTTR的自适应天线状态切换序列能为无线Ad hoc网络提供更好的邻居发现性能。
[1]R.Ramanathan,J.Redi,C.Santivanez,D.Wiggins and S.Polit,Ad hocnetworking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a complete system solution,in IEEE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vol.23,no.3,pp.496-506,March2005.
[2]Zhijun Zhang,M.F.Iskander,Zhengqing Yun and A.Host-Madsen,Hybridsmart antenna system using directional elements-performance analysis in flatRayleigh fading,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vol.51,no.10,pp.2926-2935,Oct.20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58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