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静态立体视测试方法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72959.7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3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陇黔;陈晓航;蓝敏;幸浩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G16H50/20 | 分类号: | G16H50/20;G16H30/20;G16H40/67;A61B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吴中伟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态 立体 测试 方法 终端 | ||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立体视测试方法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动静态立体视测试方法及终端,技术方案概括为:接收预设的立体视速度及视差值,生成立体视测试图像;接收第一测试信息,生成第一立体视测试结果,若第一立体视测试结果为合格,则阶梯调整指定视标的视差值,接收第二测试信息,生成第二立体视测试结果;若第二立体视测试结果为合格,则控制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从零连续增大至预设视差值,调整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为零,再控制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从零连续增大至预设视差值,并以此循环,控制所有视标进行方向随机的水平移动,接收第三测试信息;根据第一测试信息、第二测试信息和第三测试信息生成立体视测试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动静态立体视测试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立体视根据刺激目标是否包含运动信息可分为静态立体视与动态立体视,临床上通常采用静态的立体检查评估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但是生活中的物体并不总是处于静止状态,例如开车、打球、躲避撞击物时均有赖于人眼的动态立体视功能,这种对于动态刺激所形成的深度感知即动态立体视。动态立体视与静态立体视的关系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临床上时常会遇到一些通过静态立体评估显示为“立体盲”的患者表述生活中仍然具有立体感知,甚至可以享受3D电影的立体视觉效果。
动态立体视与静态立体视的检查最大的区别在于动态立体刺激包含运动信息,其中运动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视差恒定的沿着二维平面的运动;第二种是通过改变视差实现的沿着Z轴的深度运动;还有一种是视差和位置均恒定,但随机点的排列位置不断更新的定点运动,有研究显示进行深度运动的信息对动态立体感知的贡献程度最大。
有研究发现动态立体视与静态立体视的形成机制不同,静态立体视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双眼视差,动态立体视的形成机制除了包括双眼视差外,还另外包括了视差的实时变化(CDOT)和双眼运动速度的差异(IOVD)两个机制,从而为人眼提供了更多的深度线索。动态立体视与静态立体视在检查方式和神经机制上的差异,使得两种立体检查结果之间存在差别。
现在临床上用于静态立体视测试通常为TNO测试本、Butterfly测试本、Frisby测试本、同视机等方式,其仅能够对患者的远近静态立体视进行测试,无法使用同一种测试软件测定受试者动静态立体视,临床上目前评估受试者立体视时仅参考静态立体视,测试的准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立体视测试方法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动静态立体视测试方法及终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动静态立体视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机系统接收预设的立体视速度及视差值,生成立体视测试图像,所述立体视测试图像包括多个视标;
步骤2、计算机系统接收第一测试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测试信息生成第一立体视测试结果,若所述第一立体视测试结果为合格,则阶梯调整所述立体视测试图像指定视标的视差值,在每次阶梯调整视差值后,计算机系统接收第二测试信息,根据所述第二测试信息生成第二立体视测试结果;
步骤3、若所述第二立体视测试结果为合格,则根据预设立体视速度控制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从零连续增大至预设视差值,增大至预设视差值后调整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为零,再根据预设立体视速度控制指定视标的视差值从零连续增大至预设视差值,并以此循环,控制所述立体视测试图像中所有视标进行方向随机的水平移动,计算机系统接收第三测试信息;
步骤4、根据所述第一测试信息、第二测试信息和第三测试信息生成立体视测试结果。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立体视测试图像包括四个视标,四个视标分布于立体视测试图像的上下左右,每个视标由随机点构成的多个方块随机分布构成,每个视标的直径大小为1°,每个视标的中心与计算机系统的屏幕中心的距离为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29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