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2244.3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2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如兰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A01G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文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5 | 代理人: | 李丽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大棚 取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涉及太阳能取暖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矩形箱、安装在矩形箱内部的水泵、安装在矩形箱上端的上盖板以及安装在大棚地面下的地热组件;上盖板上侧安装有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周侧罩设有透明罩;上盖板上表面位于透明罩北侧固定有反光组件;水泵输入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地热组件的回水总管连通;水泵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的冷水总管连通;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的热水总管通过第三连接管与地热组件的进水总管连通。本发明通过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与立体加热结构的地热组件结合,热水循环,对地面作物直接加热升温,促进作物的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取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用来将电能或其他能量转化为热能,为人们提升室内温度的装置。目前,在市面上常见的传统取暖器主要是以煤炭能源的燃烧取暖器,和以电能为能源的电加热取暖器。在农村或城郊,主要以燃烧取暖器为主,燃烧取暖器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往往都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而在城市主要以电加热取暖器为主。传统取暖器是以消耗煤炭、石油或其他自然资源来间接产生热量,因此在使用这些取暖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储量却越来越少,因此取暖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使用煤炭、石油等资源时会产生大量烟气、烟尘,对环境污染严重。电加热取暖器一般都设置有电控装置,因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电加热取暖器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电气绝缘会老化,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容易导致触电事故,不利于人们的人身安全。对于大棚取暖,一般采用煤炭进行,现有煤炭加热,是对整个大棚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范围广,能量利用效率较低,但是环保性较差。
因此本申请文件提供了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利用太阳能转化加热水,利用水循环经由地面下的地热组件进行地下立体加热,将温度控制在作物周侧,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通过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与立体加热结构的地热组件结合,热水循环,对地面作物直接加热升温,促进作物的生长,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新能源大棚取暖装置,包括矩形箱、安装在矩形箱内部的水泵、安装在矩形箱上端的上盖板以及安装在大棚地面下的地热组件;所述上盖板上侧安装有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所述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周侧罩设有透明罩;所述上盖板上表面位于透明罩北侧固定有反光组件;所述水泵输入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地热组件的回水总管连通;所述水泵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的冷水总管连通;所述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的热水总管通过第三连接管与地热组件的进水总管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三连接管通过第四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一管道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二管道阀,且第二管道阀位于第四连接管与地热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吸热转换组件还包括位于顶部的汇流管以及多个用于太阳能吸收的受热片;所述汇流管与冷水总管之间通过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导热管连通;所述汇流管与热水总管之间通过多个与第一导热管交错设置的第二导热管连通;多个所述受热片水平均布固定在第一导热管与第二导热管周侧。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组件包括矩形板;所述矩形板内侧面环向矩形阵列固定有反光镜。
进一步地,所述地热组件平行设置的回水总管与进水总管之间通过均布的多个散热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U型凸起部;所述U型凸起部通过卡板定型;所述卡板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一内壁中部固定有支板。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罩为玻璃罩。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如兰,未经黄如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22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