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4904.3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4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棋;戴建军;叶益安;赵国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55 | 分类号: | G06F9/45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106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私有 僵尸 虚拟机 识别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云管理平台,新建虚拟机;S2:在虚拟机内安装探针模块;S3:发送数据到云平台管理识别模块;S4:数据预处理并识别僵尸虚拟机;S5:处理僵尸虚拟机。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问题,减少僵尸虚拟机占用计算资源,降低系统熵增,提高私有云平台的可利用率的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及虚拟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速而普遍发展,包括政府、企业和学校等计算需求较大的组织机构可能选择在自有机房或IDC机房部署私有云,以便组织对数据的完全掌控,同时节省长期成本。与公有云的管理主体不同,作为平台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私有云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网络和用户行为管理,都需要由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以便通过有限的硬件资源,获得最大的组织使用收益。
随着组织内部私有云用户的逐渐增多,管理员为用户分配的计算资源,主要包括虚拟机和容器(为方便表述,本文以虚拟机为例),在一些场景下会在仅用少量时间后被废弃,长期不再有人实际使用,占据了一定资源却没有释放,我们称之为僵尸虚拟机。形成僵尸虚拟机的原因包括:人员组织架构变动、账户密码遗失、用户责任心(由于无需付费)等。然而,管理员却无法通过管理平台感知这些僵尸虚拟机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僵尸虚拟机的规模不断扩大蚕食私有云的计算资源,占用一定的CPU、内存和硬盘资源。使整个系统熵增加剧,最终导致云平台效率低下,需不断购买新硬件来满足新增用户需求。因此,私有云管理平台亟需一套可以获取虚拟机状态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判断虚拟机是否为僵尸虚拟机的方法,更进一步,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对僵尸虚拟机进行一定的干预动作。
而公有云的平台管理者显然不存在这个需求,由于每个用户需要付费给平台方,因此平台方并不关心用户的虚拟机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
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方法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网络流量的检测方法,通过获取网络流量抓包的方式,使用预先配置的数据包特征匹配规则对IP报文进行判断,或通过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异常流量进行智能分析并得出特定虚拟机(IP地址)是否已经成为僵尸虚拟机,由于算法较为复杂,软件开发和硬件资源占用成本较高,对开发者而言性价比较低。第二种是通过VMDriver、Virtuoso、VMST等工具,在虚拟机的外部进行状态信息探测。它们一般将语义分析部署到特权域,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加载相应的驱动。此类方案隐蔽性较好,不易被用户发现。能够较好的探测虚拟机状态信息,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需开发不同的驱动程序,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易识别虚拟机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问题,减少僵尸虚拟机占用计算资源,降低系统熵增,提高私有云平台的可利用率的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私有云僵尸虚拟机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云管理平台,新建虚拟机;
S2:在虚拟机内安装探针模块;
S3:发送数据到云平台管理识别模块;
S4:数据预处理并识别僵尸虚拟机;
S5:处理僵尸虚拟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过程为:在虚拟机内安装探针模块利用探针管理模块在虚拟机内安装探针模块,用于搜集包括虚拟机运行状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49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前风窗的导流机构及车辆
- 下一篇:固件参数检测方法、装置及固件设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