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食用的咀嚼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1232.0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7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郭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栋堂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21/04 | 分类号: | A47G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050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食用 咀嚼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食用的咀嚼勺,包括驱动底座、便拆式驱动勺柄、第一勺头、第二勺头和吸附于第二勺头下方的一组辅食底杯,所述便拆式驱动勺柄包括内置电机的勺柄主体,所述勺柄主体的外缘面包覆有一组橡胶层,且勺柄主体的端部设置有一组对接勺柄主体内部电机的齿轮轴,其中齿轮轴配合有一组第一主动锥形齿轮,所述第一勺头内开设有第一搅碎腔,且第一勺头的一侧与一组勺柄对接,所述第一搅碎腔的顶端由一组封盖封闭,且第一勺头的底端远离勺柄的一侧开设有供滤网铰接的槽,所述滤网的外部磁吸安装有一组磁吸密封板。该便于食用的咀嚼勺,结构合理,易于调节装配,且适用于幼儿或老年人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餐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食用的咀嚼勺。
背景技术
勺子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针对不同的东西,他的用处也是不一样的,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最早使用勺子进食的证据,属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中国人采用勺子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别适宜于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的烹饪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粒食,加上水煮成粥饭即可食用。热腾腾的粥饭,特别是半流质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中介器具,于是最简单的勺子便被发明出来了。因此勺子也是餐具中历史最悠久的餐具之一。
勺子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和幼儿来说,使用勺子吃饭时,由于牙口不好,不能够对食物进行充分的咀嚼,导致一些难以嚼碎的食物不能够进行食用,从而容易造成了营养的不均衡,影响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和幼儿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食用的咀嚼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食用的咀嚼勺,包括便拆式驱动勺柄、第一勺头、第二勺头和吸附于第二勺头下方的一组辅食底杯;
所述便拆式驱动勺柄包括内置电机的勺柄主体,所述勺柄主体的外缘面包覆有一组橡胶层,且勺柄主体的端部设置有一组对接勺柄主体内部电机的齿轮轴,其中齿轮轴配合有一组第一主动锥形齿轮;
所述第一勺头内开设有第一搅碎腔,且第一勺头的一侧与一组勺柄对接,所述第一搅碎腔的顶端由一组封盖封闭,且第一勺头的底端远离勺柄的一侧开设有供滤网铰接的槽,所述滤网的外部磁吸安装有一组磁吸密封板,所述第一搅碎腔内安装有一组配合第一传动组件的搅碎机构;
所述第二勺头内开设有第二搅碎腔和驱动舱,且第二勺头的一侧开设有对接驱动勺柄的槽,所述第二搅碎腔的底端滑动配合安装有一组封板,且第二搅碎腔内安装有一组配合第二传动组件的碾碎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搅碎腔内安装的搅碎机构包括一组配合搅拌叶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设置为下宽上窄的锥形,所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滚子轴承配合,且延伸出第一搅碎腔外,所述搅拌叶在搅拌轴上方环绕设置有多组,且搅拌叶的边缘构造呈折边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搅碎腔内安装的碾碎机构包括一组主动破碎轴和一组安装于主动破碎轴一侧的从动破碎轴,所述主动破碎轴和从动破碎轴的端部通过滚子轴承与第二搅碎腔内壁对接,且主动破碎轴与从动破碎轴上构造有相互啮合的碾碎齿,所述主动破碎轴朝向第二对接槽的一侧构造有一组延伸至驱动舱内的转向齿轮上连接器;
配合所述碾碎机构的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一组驱动底座,所述驱动底座安装于第二勺头的下方,且驱动底座的侧面开设有适配辅食底杯的弧形凹陷,弧形凹陷的上方对称安装有两组支撑于第二勺头的勺架,所述驱动底座上还设置有一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向上方延伸,并与一组下连接器对接,所述传动轴的底端与一组安装于驱动底座内的驱动电机对接,所述驱动底座内开设有供驱动电机安装的舱室,且舱室的一侧由一组弧形背板封闭,所述主动破碎轴与转向齿轮上连接器配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栋堂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栋堂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12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