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46430.8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9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徐常威;屈俊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3/00 | 分类号: | F41H3/00;C09D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齐键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雷达 隐身 薄膜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的组成包括聚合物薄膜和通过透红外油墨固定在聚合物薄膜表面的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所述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的组成包括聚苯乙烯微球和包覆在聚苯乙烯微球外的金属层。本发明的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透红外油墨和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混合制成混合液,再喷涂在聚合物薄膜上,干燥,即得。本发明的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的红外辐射率低、对雷达波的电磁损耗大,且无眩光现象,集红外隐身、雷达隐身和防眩光于一体,可以用于夜间作战人员、装甲、车辆的红外隐身,还可以用于敌我身份识别和夜间空投物资的寻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飞速发展,谁先发现对方并加以摧毁成了胜负的关键,信息的获取和反获取成为斗争的焦点,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措施。红外和雷达是制导技术和军事探测中最主要和普遍采用的技术。红外隐身技术是军事中重要的侦察与反侦察手段,红外隐身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目标被红外热像仪侦察发现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有效防止己方军事力量暴露,为作战提供有利条件。低红外辐射材料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红外隐身这一目的的实现。另外,由于低红外辐射材料的红外辐射率比较低,因此可以做出特定符号识别敌友,实施准确打击,为己方带来优势。然而,现代战争中常常用多种手段进行侦察,例如:红外+雷达,所以仅仅只拥有一种隐形机制不足以高效地躲避敌人的侦察。同时实现低红外辐射和高雷达波吸收可以给己方目标披上一层隐形盔甲,进而在现代战场环境中处于优势。
当红外线照射到材料表面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能量透过材料,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α+β+γ=1,α为材料对红外线的吸收率,β为材料对红外线的反射率,γ为材料对红外线的透过率。材料在给定温度下的红外发射率ε等于它同温度下对红外线的吸收率α,因此,要想材料的红外发射率ε低,就必须提高材料对红外线的反射率β或/和材料对红外线的透过率γ。现有的低红外辐射材料的红外发射率ε还不够低,且光滑的材料表面受到可见光照射还易发生眩光现象,所以实际的隐身效果并不太好。雷达隐身的关键在于提高雷达波的电磁损耗,而现有的雷达隐身材料的电磁损耗效果较差,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同时具备红外雷达双隐身和防眩光效果的薄膜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红外雷达双隐身薄膜材料,其组成包括聚合物薄膜和通过透红外油墨固定在聚合物薄膜表面的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所述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的组成包括聚苯乙烯微球和包覆在聚苯乙烯微球外的金属层。
优选的,所述聚合物薄膜为聚碳酸酯(PC)膜、聚乙烯(PE)膜、聚丙烯(PP)膜、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聚合物薄膜的厚度为50μm~500μm。
优选的,所述透红外油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青色染料:0~8%;
洋红色染料:0~8%;
黄色染料:0~8%;
连接料:18%~25%;
溶剂:53%~6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64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