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排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25823.0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9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罗天培;岳广涛;张家仙;王相成;周芳;刘瑞敏;喻闯闯;魏仁敏;吴薇梵;李茂;张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9/60 | 分类号: | F02K9/6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郑越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排放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流体应急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排放装置,包括:排放管,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导流结构,设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处,具有用于引导所述排放管中的流体按照预定路径流出的导流面,以及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封堵的第一位置和打开至引导所述排放管中的流体沿所述导流面流出的第二位置;支撑结构,与所述导流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导流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对其提供足以支撑导流面的作用力。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免流体排放时直接冲击地面,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排放速度的流体排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应急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纵观宇航发展史可知,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步伐和低温推进剂发动机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氢氧发动机技术的不断突破支撑了航天飞机、空间站等标志性航天器的发射和应用。目前,在运载火箭主动力方面,两者依然被认为是最优的能量组合。另一方面,在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上,液氧甲烷发动机以其比冲相对较高、燃烧过程不易结焦以及成本低廉、再生冷却性能好等优点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低温推进剂因其沸点低、易泄漏和扩散等特点也给其大规模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火箭发射台、液体发动机试验台等低温推进剂大量应用的场合,一般设有围堰,围堰远离发射台或试验台,当发射台或试验台管路系统出现故障时,将低温推进剂快速泄入围堰内,进而保证火箭发射台或试车台等关键场所的安全。
但是,如果大量低温推进剂流经未经预冷的管路,会给管路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冲击,存在结构破坏的风险。为此,现有通过阀门控制低温推进剂通流,这种方式在有低温推进剂一侧的阀前管路为低温状态,在无低温推进剂,与环境大气接触的一侧的阀后管路则为常温状态,这样在有紧急情况需要将低温推进剂泄出时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进行阀后管路的预冷,难以实现快速泄放。另外,现有通过阀门控制的方式在开阀瞬间,高压低温推进剂高速冲击到围堰底面上时有爆燃风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低温推进剂等流体排放时直接冲击地面,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排放速度慢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避免流体排放时直接冲击地面,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排放速度的流体排放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排放装置,包括:
排放管,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导流结构,设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处,具有用于引导所述排放管中的流体按照预定路径流出的导流面,以及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封堵的第一位置和打开至引导所述排放管中的流体沿所述导流面流出的第二位置;
支撑结构,与所述导流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导流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对其提供足以支撑导流面的作用力。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导流结构为圆锥体,所述导流面为圆锥体的锥面,且在所述导流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圆锥体的小头端延伸至所述排放管内部。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在所述导流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锥面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的接触处设有密封结构。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密封结构靠近所述圆锥体的小头端设置。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密封结构为聚四氟乙烯密封圈。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圆锥体的锥角为45°。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支撑结构为与所述导流结构连接的升降组件。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当所述升降组件下降至最低位置时,所述导流结构的顶端与所述排放管的流体出口平齐,所述导流结构的底端与地面平齐。
所述的流体排放装置,所述升降组件为液压升降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58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