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21357.9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4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理;陈幸;黄伟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92 | 分类号: | G01R31/392;G01R31/385;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失效 原因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包括:步骤一,对失效的成组电池进行检查;步骤二,如果是因干涸导致失效则注入纯水,进行全充全放检测容量;步骤三,成组电池进行电池全充全放检测选出落单电池;步骤四,在落单电池上设置落单单格检测导体;步骤五,落单电池进行单格全充全放检测选出落单单格;步骤六,解剖落单单格,观察正负极板排除因单格虚焊、贫液、注酸不足导致单格失效;步骤七,用正常的化成后的正极板代替落单单格的正极板,或用正常的化成后的负极板代替落单单格的负极板,检测落单单格是正极失效还是负极失效;步骤八,步骤九,观察检测正负极板,判断分析失效原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铅酸电池因输出功率高、使用安全可靠加上原材料价廉是目前市场上用量比较大的二次电池之一,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通信、交通、金融等各行业的电系统中;铅酸电池的结构可从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20606011.2的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池隔板、铅酸电池获得了解;铅酸电池循环寿命较低,使用场合和方法的不同都会导致电池失效;铅酸电池失效原因千差万别,失效原因主要有正极板腐蚀断裂活性物质脱落、负极不可逆硫酸盐化等,同时生产条件的控制不当以及用户使用方法的不正确也会导致电池使用寿命缩短提前失效;对铅酸电池的失效原因进行检测分析,不仅能对铅酸电池的研发、技术提升和生产提供支持,还可以指导用户科学使用铅酸电池,提高电池使用寿命;目前对铅酸电池失效原因分析缺乏效率较高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较低的不足;因此,设计一种检测效率较高的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对铅酸电池失效原因分析缺乏效率较高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较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测效率较高的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铅酸电池失效原因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失效的成组电池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因鼓包、过充导致干涸失效或者使用不当等引起的失效,进行初步判断;步骤二,如果是因干涸导致失效,则去除电池盖片注入纯水,进行全充全放检测容量,排除因生产技术问题导致的失效;步骤三,成组电池进行电池全充全放检测选出落单电池;步骤四,在落单电池上设置连通相邻单格的汇流排连接的落单单格检测导体;步骤五,落单电池进行单格全充全放检测选出落单单格;步骤六,解剖落单单格,取出正负极板,观察正负极板外观和结构,排除因单格虚焊、贫液、注酸不足导致单格失效;步骤七,用正常的化成后的正极板代替落单单格的正极板,或用正常的化成后的负极板代替落单单格的负极板,采用富液式进行全充全放检测,检测落单单格是正极失效还是负极失效;步骤八,观察落单单格的正极板表面,观察正极活性物质形貌,判断是否是界面导致失效;对极板孔率孔隙进行观察检测,判断是否是活性物质软化导致电池失效;步骤九,对落单单格的正负极板进行成分、含量检测和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分析失效原因,作出进一步副证。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二中,进行全充全放检测容量次数为5次。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三中,成组电池进行电池全充全放检测落单电池的方法为,将失效成组电池的电池串联,并进行三次全充全放(100%DOD),记录每个电池的截止电压或者通过放电电压曲线分析来找出落单电池;成组电池可为48v/20Ah,或60v/20Ah,72v/20Ah;放电截止电压为10.5V/个,放电电流为10A.充电进行恒流限压,电压为14.7V/只,电流为5A,时间为5小时;当一个电池的电压值小于其他电池的电压最小值的5%以上,该电池判断为失效的落单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13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