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06218.9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2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单东;陈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易斯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得民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7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渣 复合 纤维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其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粗骨料1200~1250份,细骨料500~650份,普通硅酸盐水泥260~300份,水120~150份,缓凝减水剂6~10份,硅粉150~200份,复合纤维4~8份;其中,所述复合纤维由天然纤维和改性聚丙烯组成,所述复合纤维的长度为7~9mm。本发明的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通过钢渣来作为骨料,以提高透水性,并加入复合纤维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该复合纤维采用天然纤维和改性聚丙烯的组合,利用天然纤维的形状来提高握裹力,利用改性聚丙烯的抗碱性来提高天然纤维的耐腐蚀性。本发明通过组份及其制备工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透水性、强度、抗冲击、耐久性等综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非常适应制作各种道路。其制成的道路可以有效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城市路面硬化过程中,降雨产生的地表水直接经过下水管道排走,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的问题;城市路面硬化后,水分蒸发量大幅降低,容易形成热岛效应,恶化城市小气候。但是普通透水混凝土随着透水性的增加,导致其强度大幅下降。而钢渣是一种低利用率的废弃材料,其具有多孔,高透气性,硬度高,耐磨性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将钢渣作为混凝土集料制备混凝土,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具有强度高、耐磨性、耐久性好和透气性好等优点;但是,其抗弯拉性能差,安定性有待提高。制作钢渣混凝土的实践中,电炉钢渣因为安定性好而被广泛使用,而数量庞大的转炉钢渣则因为游离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存在,因而安定性较差。此外,给混凝土中添加纤维也是提高混凝土抗弯拉性能的一种常见做法。使用单一的纤维,化学纤维存在裹握力差,天然纤维存在易腐蚀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高透水性、高抗弯拉性能的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钢渣复合纤维透水混凝土,其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
粗骨料1200~1250份,细骨料500~650份,普通硅酸盐水泥260~300份,水120~150份,缓凝减水剂6~10份,硅粉150~200份,复合纤维4~8份;其中,所述复合纤维由天然纤维和改性聚丙烯组成,所述复合纤维的长度为7~9mm,所述细骨料为转炉钢渣。
优选的,所述天然纤维为剑麻纤维或椰壳纤维,所述天然纤维经过清洗、脱脂、打松、防腐、防碱、脱水、成纤处理后,形成直径0.3~1.5mm的长纤维,将得到的所述长纤维与改性聚丙烯混合并固化后,经过裁切得到所述复合纤维。
优选的,所述细骨料为经过压蒸处理和研磨处理后得到的粒径为4~6mm的钢渣颗粒,所述细骨料的表观密度大于等于3100m2/kg 。
优选的,所述压蒸处理的压力为1.9mpa,温度为210℃,持续时间为6~7小时。
优选的,所述粗骨料为经过压蒸处理的粒径10~20mm的转炉钢渣。
优选的,所述复合纤维中的单根纤维直径在0.3~1.5mm之间随机分布。
优选的,所述复合纤维的处理工艺为:
1)清洗,将所述天然纤维在清水中清洗以去除杂质;
2)脱脂,将所述天然纤维在弱碱性溶液中充分浸泡,以去除其中的果胶,脱脂后继续清洗;
3)打松,将所述天然纤维通过机械拍打、揉搓,使其疏松;
4)防腐,将所述天然纤维浸泡在防腐剂中进行防腐处理;
5)防碱,将所述天然纤维在抑碱剂中浸泡;
6)脱水,将所述天然纤维自然晾干以去除多余水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易斯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易斯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62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测装置
- 下一篇:车辆后座乘客盲区处理方法、车辆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