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河床修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9266.X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3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朱翠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翠云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河床 修复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河床修复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河床修复时,修复剂不能均匀进入泥层,修复剂与淤泥不能进行充分反应,修补效果不佳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机架,机架下端安装有轮子,机架内有转轴,转轴上有第一锥齿轮,机架内有水泵,机架下端有壳体,壳体内有空心筒,空心筒上端有第二锥齿轮,空心筒下端有第三锥齿轮,壳体左侧壁上有第一圆管,第一圆管左端封堵,第一圆管上有第二圆管,滑筒上安装有单向阀,第二圆管一端上有吹水孔,壳体左侧板上有凸轮槽,第二圆管上有滑槽,滑槽内有销钉,第一圆管右端有第四锥齿轮;壳体右侧板上有横轴,横轴固定有第五锥齿轮,横轴右端上有锥状固定块,固定块上有螺旋叶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污染河床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治理中,对于河床的治理尤为重要。河内的有机物易在河床上形成沉淀,继而产生发酵,最终导致水体黑臭,所以要河床进行定期修复。现有技术中,在对污染河床进行原位修复时,常采用直接将修复剂抛洒入水中,但由于污泥较厚,这样会使修复剂大部分只停留在水中或者表面的淤泥,且不能有效地与下层的污泥发生反应进行分解,从而降低了修复剂的修复效果。此外受水流的影响,修复剂并不能均匀的到达泥层,影响反应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河床修复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河床修复时,修复剂不能均匀进入泥层,修复剂与下层的淤泥不能进行充分反应,修补效果不佳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机架,机架下端安装有轮子,机架内有沿前后方向布置且能主动转动的转轴,转轴上有多个第一锥齿轮,机架内固定有多个与锥齿轮一一对应的水泵,转轴能带动水泵运行,机架下端固定有壳体,壳体内有竖直的空心筒,空心筒上端贯穿机架下侧板且置于机架内,空心筒上端固定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空心筒下端固定有第三锥齿轮,壳体左侧壁上贯穿有水平且能转动的第一圆管,第一圆管左端封堵,第一圆管处于壳体外侧的部分上固定有多个与第一圆管垂直的第二圆管,第二圆管内有能沿其滑动的滑筒,滑筒上安装有单向阀,第二圆管远离第一圆管的一端上有多个吹水孔,壳体左侧板上开设有凸轮槽,第二圆管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有销钉,销钉一端与滑筒固定,销钉另一端置于凸轮槽内,第一圆管带动第二圆管转动时,销钉在凸轮槽的作用下能带动滑筒在第二圆管内往复滑动;
所述的水泵能将修复剂经空心筒、第一圆管、滑筒、第二圆管输送出去,第一圆管右端固定有余第三锥齿轮啮合的第四锥齿轮;壳体右侧板上贯穿有水平状的横轴,横轴固定有与第三锥齿轮啮合的第五锥齿轮,横轴右端置于壳体外侧,横轴右端上有锥状固定块,固定块上固定有螺旋叶片。
本发明结构巧妙,能将修复剂打入泥层内,使修复剂能与泥层进行充分的反应,也能避免水流对修补剂的稀释及滞留,简单实用,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侧视剖视图。
图3为图1 中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A向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刀盘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中刀具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翠云,未经朱翠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92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动物的供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源管理装置、方法和设备